精選文章

2018年9月20日 星期四

【Sole 師傅鞋評】致敬味濃,表現更全面─ JORDAN SUPER.FLY MVP PF Review




測試鞋款: JORDAN SUPER.FLY MVP PF
顏色:HYPER ROYAL/BLACK-WHITE
ROYAL HYPER/BLANC/NOIR
使用科技: Flywire , React Foam
建議鞋號: 跟據以往所穿著鞋號即可


前言:
Super.Fly系列不知不覺間已經過了7個年頭,由一雙專為爆炸力、起跳而設的實戰鞋慢慢改造成更全面的球鞋,可謂是Jordan Brand裡的Hypedunk系列。今年Super. Fly續以新的名字「MVP」,是繼上年度的Super.Fly 2017後再度以非數字代數命名的戰靴。




足踝支撐與靈活度:
Super.Fly MVP (下稱MVP)一改上代舊有的一片式鞋面設計,引入源自5Jordan本尊拿下常規賽MVP年份的實戰鞋,包含AIR JORDAN IIIVIVIIXIXIII的設計靈感,再以現代物料製成。




腳背位置是大面積的網布襪套式設計,提供舒適的貼合感,亦減少中足的束縛,保持如低筒般靈活;兩側的FLYWIRE綁帶系統與其半靴式的合成革包圍,提供恰到好處的鎖定;配合後跟的穩定片,保護性中規中矩。




Outrigger
參考13代的外底而置於較後位置,若衝刺時,重心向前傾的幅度較少,起動一下會因其保護性而未能作出快速的俯衝/first step等的重心轉移,初次著用或需點時間適應




舒適度與緩震功能:
MVP腳踏的依舊是上年度研發的React技術,這代更注入能轉爆炸力為中底回饋的Flight Plate,實現較之前強勁的中底反應。就筆者以言,React的腳感偏硬,加入Flight Plate的幫助也未算明顯;論回饋性,的確不如Zoom Air好,但其偏硬的特質無疑增加「Court Feel」有助於起跳,容易受力向上躍升。




鞋面的改動相當大,由以往的麂皮材質轉換為合成革料。面料相對柔軟之餘,更有助直接著用(省卻break-in時間),襪套式設計配上V形切口貼合腳部移動,整體較2017靈活舒適。



耐用度與抓地力:
有別於Super.Fly 2017初推出的透明外底材質,MVP採用普通的XDR外底,完全應付到水泥場地的高強度磨損。 紋路與上代相差無幾,都以類壓力形紋路呈現;更刻上Michael Jordan獲得總決賽MVP19919293969798等年份。雖然細節不易被發現,但設計師的致敬心思值得一讚。 




在首數次測試的室外場地中,MVP的抓地力未如Super.Fly 2017般緊抓地面,間中會出現打滑的情況,勤於抹走塵垢亦只能減緩一下;至於室內場的情況則大有改善,抓地力瞬間回復正常,相信是外底的材質偏向針對室內木板地而設,戶外的用家需要注意一下。


透氣度:
受惠於大面積的網布鞋面,在透氣一環當然沒有問題。看上圖大概就明白即使長期著用亦不會有侷促感。

總結:

總的來說,MVP針對上一代缺少的輕巧靈活來改善,同時以穩定片、FLYWIRE13代的Outrigger等來補足支撐保護,儘管於戶外場地的抓地性能有作不足,但整體的表現仍然令人眼前一亮,對於轉型成為更全面的Super.Fly系列,你又會否嘗試穿一下?

2018年9月6日 星期四

[Sole 師傅鞋評] 第一個十年 - Hyperdunk X Low



前言:Hyperdunk 由2008 奧運登場,以一系列嶄新科技去令各強能以最好表現征戰奧運會,至今已經經歷了足足10年。
期間在外型,配置上經過大大少少的改變,但都離不開他本身的定位 - 一對全方位無論後衛,前鋒以致中鋒都合適的一對戰靴。

與上年相比,今年回歸Zoom Air 配置,亦看似再沒有Flyknit 版本,只有高,低筒兩個版本。


評測基本資料:
鞋款: Hyperdunk X Low EP
尺碼: US11
場地: 室內體育館/ 室外水泥地

尺碼:
可按平時尺碼。但建議先致店舖試一試上腳 。始終人人腳形有別。


包覆及支撐:
8/10




x




腳掌包覆來自跟Flywire 相類似的綁帶系統。由中底延伸上來的鞋帶孔,獨立於鞋面,這樣便可對不同腳形提供更大的相容性及更貼服的包覆。
後跟亦有穩定器以把腳跟鎖在鞋床內。
外底面積亦算闊,加上外前掌的一少片的防翻亦能在支撐性範疇內加一點分。


緩震:
9/10





 (上: 前掌 下: 後跟
前掌在Zoom Air 底下有較厚的泡綿做搭載,相比之下,後跟的較薄,保護膜亦直接貼在Zoom Air 下)


這代回歸前後掌Zoom Air, 對上一代使用此配置已經是2016了。但這年對比2016的後掌Zoom Air.....差太遠了吧!!!
這代後跟Zoom 足足達14mm!!!! 
前掌則是正常鵝蛋形約6-7mm厚的Zoom,以保持貼地感及反應性。
雖然前後Zoom Air 都置於鞋墊下方,理應較容易感受到,但小編重大概188磅都要大概一段Break In 時間後才能開始感受到。
但自此以後你就明白Hyperdunk始終都是應該配上彈彈的Zoom Air 最適合。


抓地力
8/10



簡單波浪紋,即使在橫向及縱向的移動都有覆蓋。到今日為止在室內沒有打滑的問題,但室外有時候會有咬不了地的情況,還好不算嚴重,算是室外相對難避免的問題之一吧。



物料/ 質感


對比高筒鞋舌上的織帶,低筒的類似鞋帶的穿孔更有格調,外觀上亦相對上適合休閒風。
鞋頭及鞋跟大致都用上網面再在內層加上物料去令它更硬身及提高保護性。一開始此硬度會令腳面有點兒不習慣,但隨著著用,物料軟化後感覺還是不錯。
中足及鞋舌則用上類似潛水衣的物料,有彈性之餘亦有足夠厚度去保護腳掌及提供舒適穿著體驗。


總括而言:
Hyperdunk 來到了第十年。雖然今年算不上有甚麼大改進,新科技。卻貫徹一向以不浮誇,整體表現平均的優良傳統。要有的,應有的,統統都有。加上價錢親民,配色選擇多,亦會是考慮因素之一。


***小插曲***
其實今年在高筒跟低筒之間,分別除了鞋身高度外,其實在其他細節位亦有些微分別。

首先,鞋頭的耐磨保護塗層位置形狀已有不同。
其次,鞋舌鞋帶穿孔低筒用上圓身像鞋帶般的組繩,而高筒則用上扁而闊的織帶。


最後兩項分別是 : 鞋跟方便穿著的拉環低筒是垂直的,而高筒是橫向的 ; 後跟穩定器的印花。



2018年8月31日 星期五

【Sole 師傅鞋評】B2B FMVP 的平民版戰靴 - KD Trey 5 VI



現在球星鞋款都會推出子系列,或者是大家俗稱的平民版,雖然系列會用上較低階的物料及技術,但也有機會成為人氣直迫正代的大熱鞋款,例如Lebron James 的 Solider 系列;或者是正準備超越 Lebron 成為聯盟第一人的 Kevin Durant ,其子系列 KD Trey 5 已來到第6代,究竟KD Trey 5 會否有一天達到 Solider 的高度呢?



舒適度


鞋面用上柔軟的編織物料而成,以增加透氣度,鞋帶加上固定帶來調節適合自己的貼合度,前掌 Zoom Air 為主要緩震系統。
初期穿脫容易,鞋身柔軟而且有固定帶調節,即使是第一次穿著時,鞋面亦容易做出屈曲,雙腳對球鞋没有適應上的問題,但前掌 Zoom Air 面積較細,緩震的效果較低。除此之外,受惠於鞋身的物料,穿著時的舒適度比想像中來得優秀。






保護性


KD Trey 5 VI以低筒設計,除鞋後跟置有固定片外,對足踝的保護較小,而前掌則缺乏 Outrigger 的設計,加上鞋面柔軟的編織物料,在較激烈的急停、轉向時,腳掌會有所滑動,不是因為球鞋包覆性的問題,而是鞋面物料太軟,令鞋子抓緊地面後,鞋面會被腳掌拉扯(見圖),嚴重影響反應性,而且由於鞋身物料過軟及針對足踝保護設計不足,亦有可能增加受傷的機會。







耐用度


鞋底 XDR 耐用橡膠的人字形紋路,在室內及室外埸亦發揮良好,可惜鞋面過軟的問題影響了反應速度。XDR 物料的耐用度是有保證的,在數次室外場著用後亦不見有磨蝕,摺痕亦不明顯,反而對鞋面物質的耐用性有所懷疑。




總結


KD Trey 5 VI 作為平民版的球鞋,HK$699 的價錢的確吸引,但球鞋的用料比 KD XI 低了一個檔次,而且保護性不足,如果要用作上場實戰,也必先試穿考慮清楚,相信 KD Trey 5 系列要做到像 Solider 系列的成就還有一段距離。

2018年8月28日 星期二

【Sole 師傅鞋評】回歸初心 - Nike Hyperdunk X




基本測試資料: 
鞋款: Nike Hyperdunk X Review
測試鞋碼:US10
測試場地:室外水泥場地

Hyperdunk在2008年首次面世,由一開始從Nike Flywire和Lunarlon,去到Flyknit以及Nike React的技術,在這十年不斷創新的路程中,Hyperdunk系列早已成為了大家心目中的經典球鞋款。Hyperdunk系到在籃球場上的定位更是全面,著重全能球員的需求,又能夠適合球場上不同位置和打法的團隊籃球鞋。所以時至今日,Hyperdunk 系列無論在NBA殿堂級場上又或是在街頭籃球場上都隨處可以看得見它的蹤影,由此可見Hyperdunk系列在球場上地位。最新的Hyperdunk X回歸初心,向過去的十年作品歷程致敬。不知道大家又有沒有在Hyperdunk X 找到當中過去Hyperdunk系列的影子呢?


On Court Performance-FIT 

Hyperdunk X 鞋身設計採用了3/4內靴設計,比較容易穿著上腳之餘,上腳後有不錯的舒適度,鞋頭內籠沒有明顯的壓逼感,整體鞋身都能夠剛剛好貼服小編的腳形,不論在腳背、中足和後跟位置上都有不錯的包覆。

Hyperdunk X 在鞋楦上屬於正常,整體鞋身沒有特別偏大或偏細的問題出現,所以小篇選擇了平時所穿著的US10號。不過尺碼的部份當然會因人而異,小篇建議最好的話,可以親身到臨專門店嘗試自己適合的尺碼。



On Court Performance UPPER MATERIAL& SUPPORT

對於小篇而言,除了Flyknit物料之外,對於籃球鞋在鞋身擁有兩種不同物料的混合配搭會有不錯的效果,首先在 Hyperdunk X 鞋面上的織物和尼龍物料的應用配搭,令到上腳後的擁有不錯的包覆和舒適性,除此之外Hyperdunk X 的鞋帶系統提高了鞋身對於雙足的貼服度。
Hyperdunk X 沒有一如以往設有Flywire飛線技術,而是改用了寬闊的索帶,比一般的鞋帶更拉向低兩側,以提高鞋帶的廣闊氾圍和寬闊索帶系統提高了鞋身對於雙足的貼服度。


這種類似設計我們近期可以在KD10和PG2的鞋身看到,而最新剛剛推出的KOBE AD亦可以看見,這綁帶系統會否成為未來的趨勢,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雖然Hyperdunk X的包覆和舒適性不成問題,但是談論到它在實戰時的支撐性,亦可以說就是Hyperdunk X的致命傷,Hyperdunk X的支撐和保護性要在鞋身分開3個部份來說,在顏色上已經大約可以分辦到小篇對於Hyperdunk X鞋身支撐的感受。

1.鞋頭部份的鎖定和支撐能力不足,因為鞋頭面部份的物料限制,在變向和對抗時,鞋頭內籠都會出現內移的情況,而鞋頭外側又未能提供好好的的支撐和保護,相信它的柔韌和支撐程度十必能夠一一滿足到所有球員,對於腳前掌需要強大的鎖定和支撐都可能會帶來一定隱憂,如果不是那麼高強度對抗的話,一般街場對抗還是可以應付的。

2.鞋身中足部份採用了尼龍物料,有點似是潛水有的物料,在中足尼龍物料部份配上了三對索帶系統,再加上鞋身外側的防側翻固件,硬件上都是有不錯的設定,防側翻固件更像是有一個輔助型支撐,不過都不足以彌補鞋頭部份的鎖定,但總比沒有為好。

3.後跟和高筒鞋身部份,都會有著不錯的支撐和安全感,繫好鞋帶後,鞋舌的尼龍物料沒有想像中薄,有效減低不少繫緊鞋帶後帶來的壓力,尤其是前面鞋舌的部份有來明顯的安全感。
鞋筒部份能夠覆蓋腳踝,而且鞋筒兩邊的硬度和內裏填充物質能夠支撐和保護到腳踝部份,後跟留有U型設計,在為保護腳踝時,亦沒有完全抹走靈活性,所以對於腳踝支撐需求較大的內線球員亦可以提供得到需要的保護性。


Hyperdunk X鞋頭位置Hyperfuse塗層,提升耐用度。


後跟位置採用了人造皮革,壓印了縮寫”HD"
而在後跟部份內置足跟穩定器,為腳跟提供保護和提高穩定性



(圖片來源:nikenews.com)
題外話,Hyperdunk X的鞋身防側翻固件的外形,令小篇回想起有點像Hyperfuse 2011,大家覺得呢?



On Court Performance-MIDSOLE


HYPERDUNK X 的中底採用了泡棉搭載前後掌分離式Zoom Air氣墊,基本上NIKE是出了一張安全牌。剛開始將HYPERDUNK X 拿上手,小篇按了一按中底的泡棉,感覺HYPERDUNK X的中底有經過重新調配,比過往的HYPERDUNK系列來得柔軟底是更富了一些彈性。再配合前後掌Zoom Air氣墊,其實這種配置真的是難以讓人拒之於門外。



在小篇實戰過程中,主要是因為中底的泡棉軟硬度適中,令到前後掌Zoom Air 的發揮不俗,雖然前掌Zoom Air 的感覺不會十分明顯,可以說是它的回饋力度剛剛好,前掌可以再你用力施壓可以微微感受到它的回彈,而且前掌貼地腳感強;另外後掌亦都可以在你著地時感受到它的緩震,可以說是達到了恰到好處,HYPERDUNK X的Zoom Air 與 中底泡棉的配合程度十分高,以致令前後掌Zoom Air 的發揮均勻。


中底內側的10個點,代表著HYPERDUNK系列從2008年開始至今來到第10代了。
除此之外,中底內側的泡棉位置的提高,提供了足弓的承托。



On Court Performance-OUTSOLE

Hyperdunk X 的外底功夫基本上都做齊了,外底外撐設計,外底的內側包邊上沿的設計,可以加強外的牽引力,腳趾頭的位置需要的抓地也同樣照顧得到。Hyperdunk X 的外底採用波浪形的抓地坑紋,不過小篇第一眼就覺得Hyperdunk X的波浪形外底近似公仔麵的形狀,雖然縱向型波浪形外底不像傳統人字紋如狼似虎的抓地能力,不過波浪形的紋路亦夠提供多向的抓地力,急停、轉向等動作都表現穩打穩紮。外底波浪形的間距有助減少街場上的砂石積聚又是卡在鞋底內。


前掌的位置有加設透明膠片在中底和外底的夾層中間,以加強耐用性,防止尖硬的異物破壞Zoom Air 


後跟外側位置共有18點,能應是代表今年2018年吧!



OVERLALL

Hyperdunk X 回歸初心,沒有一個令人很有意外的外型和技術配備,以一個大眾最容易接受的模樣出場,一切都很簡潔樸實。Hyperdunk X的舒適度高,雖然前後掌Zoom Air 的中底技術可以說是沒有新意,但是NIKE又重新調配中底的泡棉,令到感覺更上一層樓。再者同時間在普遍的NIKE籃球鞋中或者是現在的低筒籃球鞋趨勢,高筒籃球鞋的選擇不算多,所以小篇覺得Hyperdunk X出現可以讓大家又可以多了一項不錯選擇。Hyperdunk X 秉承了過去系列的傳統,它是一雙各項表現都較為平均的籃球鞋,可以說除了鞋頭面部份的物料支撐性不足外,其餘各方面的性能表現沒有極端的優缺點存在,就是這種的平衡兼顧較為全面,所以造就它成為了團隊籃球鞋的佼佼者。


2018年8月23日 星期四

【Sole 師傅鞋評】為新球季好好裝備 - KD XI




















隨著交易市場令西岸競爭更為白熱化,連續兩屆總決賽的最有價值球員Kevin Durant於來季所面對的挑戰將會更大。而他腳上的武器,戰鬥力當然必須要有所提升。Nike React加上全掌Zoom Air這個組合,聽起來的殺傷力很高,到底實戰後又是否名乎其實還是最後名過於實呢?






















舒適度
Flyknit依然包覆整個鞋面,不過這次綁帶方式回歸傳統,只在腳背部分進行調整,沒有上一代從外側覆蓋至內側,整個腳面會因鞋帶收緊而額外帶來壓迫感。套上KD XI後就有點熟悉的感覺,先是很難套上,不過當套進後,鞋後跟就好像回歸KD 9般的包覆,相信不會再那麼容易甩掉鞋子吧!至於鞋籠的空位不多也不少,配一對普通厚度的籃球襪就可以了。



















另外是次重點當然在於緩震,上年引入的Nike React,想不到今年可以再度補強,於全掌Zoom Air的下方鋪設了一層Nike React。當初聽到這個配置後異常興奮,想像其回彈性究竟可以有多高。





















測試過後,比想像中有點差異,上一代的KD X也是全掌Zoom Air,不過腳背被壓得較低,平常行路雙腳都能感受到那份貼地,就是所謂的low to the ground或者是court feel。至於這一代KD XI的鞋床多了一層Nike React的緩震,整個人都墊高了,在比賽時需要用力踩下施壓才感受到那份回饋,又或者是較有份量的球員相對較輕易享受KD XI所帶來的即時舒適。




保護性
後跟的鎖定是出乎意料的優秀,其實套上腳那刻都不怎麼容易,可想而知於比賽中甩掉鞋子的情況也相對降低了。來到足踝保護方面,足踝附近的Flyknit都偏向較軟,主要靠鎖定足跟爲主,這次提供的穩定性較為強烈,所以特別有印象。而Outrigger方面,內外側也很圓滑不算突出。所以這環節的分數並不會給予太高。




耐用度
鞋頭比上一代的來得硬,也可以說是加強了鞋面保護,其原因是Flyknit的分佈,KD X所用的主要是較軟身的Flyknit,腳趾能輕易地在鞋籠中作上下擺動,亦顯然看得出Flyknit的延伸情況。相反,腳趾於KD XI鞋籠內上下擺動,鞋面的波幅不會太大,也不太看得出來。較軟身的Flyknit只保留於KD XI的腳背至鞋領位置,而鞋頭所用的是較厚的。

























































鞋底的紋路這次相對簡單,什至比Air Force 1的線條還要少,不過每條坑紋不算淺,暫時主要於室內場測試也尚可接受。弧度的紋路對於轉向也有很大的幫助,因此估計整體的耐用度也不會怎麼差。




總結
整體而言,雖然不是整場比賽都能輕易感受到全掌Zoom Air + Nike React的強烈回饋,但KD XI總能在出手時提供到有力量的支援。唯一可惜之處是後跟的拉環,原意是方便穿著,可作借力穿脫,不過於實戰中每當動作過激時,往往都會磨到後跟位置,間中也有不適感。所以並不建議穿短襪,而且還有適當厚度,這樣就能改善好一點!




























#TalkSole #Sole師傅 #鞋評 #KevinDurant #KD #KD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