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0日 星期四

【Sole 師傅鞋評】致敬味濃,表現更全面─ JORDAN SUPER.FLY MVP PF Review




測試鞋款: JORDAN SUPER.FLY MVP PF
顏色:HYPER ROYAL/BLACK-WHITE
ROYAL HYPER/BLANC/NOIR
使用科技: Flywire , React Foam
建議鞋號: 跟據以往所穿著鞋號即可


前言:
Super.Fly系列不知不覺間已經過了7個年頭,由一雙專為爆炸力、起跳而設的實戰鞋慢慢改造成更全面的球鞋,可謂是Jordan Brand裡的Hypedunk系列。今年Super. Fly續以新的名字「MVP」,是繼上年度的Super.Fly 2017後再度以非數字代數命名的戰靴。




足踝支撐與靈活度:
Super.Fly MVP (下稱MVP)一改上代舊有的一片式鞋面設計,引入源自5Jordan本尊拿下常規賽MVP年份的實戰鞋,包含AIR JORDAN IIIVIVIIXIXIII的設計靈感,再以現代物料製成。




腳背位置是大面積的網布襪套式設計,提供舒適的貼合感,亦減少中足的束縛,保持如低筒般靈活;兩側的FLYWIRE綁帶系統與其半靴式的合成革包圍,提供恰到好處的鎖定;配合後跟的穩定片,保護性中規中矩。




Outrigger
參考13代的外底而置於較後位置,若衝刺時,重心向前傾的幅度較少,起動一下會因其保護性而未能作出快速的俯衝/first step等的重心轉移,初次著用或需點時間適應




舒適度與緩震功能:
MVP腳踏的依舊是上年度研發的React技術,這代更注入能轉爆炸力為中底回饋的Flight Plate,實現較之前強勁的中底反應。就筆者以言,React的腳感偏硬,加入Flight Plate的幫助也未算明顯;論回饋性,的確不如Zoom Air好,但其偏硬的特質無疑增加「Court Feel」有助於起跳,容易受力向上躍升。




鞋面的改動相當大,由以往的麂皮材質轉換為合成革料。面料相對柔軟之餘,更有助直接著用(省卻break-in時間),襪套式設計配上V形切口貼合腳部移動,整體較2017靈活舒適。



耐用度與抓地力:
有別於Super.Fly 2017初推出的透明外底材質,MVP採用普通的XDR外底,完全應付到水泥場地的高強度磨損。 紋路與上代相差無幾,都以類壓力形紋路呈現;更刻上Michael Jordan獲得總決賽MVP19919293969798等年份。雖然細節不易被發現,但設計師的致敬心思值得一讚。 




在首數次測試的室外場地中,MVP的抓地力未如Super.Fly 2017般緊抓地面,間中會出現打滑的情況,勤於抹走塵垢亦只能減緩一下;至於室內場的情況則大有改善,抓地力瞬間回復正常,相信是外底的材質偏向針對室內木板地而設,戶外的用家需要注意一下。


透氣度:
受惠於大面積的網布鞋面,在透氣一環當然沒有問題。看上圖大概就明白即使長期著用亦不會有侷促感。

總結:

總的來說,MVP針對上一代缺少的輕巧靈活來改善,同時以穩定片、FLYWIRE13代的Outrigger等來補足支撐保護,儘管於戶外場地的抓地性能有作不足,但整體的表現仍然令人眼前一亮,對於轉型成為更全面的Super.Fly系列,你又會否嘗試穿一下?

2018年9月6日 星期四

[Sole 師傅鞋評] 第一個十年 - Hyperdunk X Low



前言:Hyperdunk 由2008 奧運登場,以一系列嶄新科技去令各強能以最好表現征戰奧運會,至今已經經歷了足足10年。
期間在外型,配置上經過大大少少的改變,但都離不開他本身的定位 - 一對全方位無論後衛,前鋒以致中鋒都合適的一對戰靴。

與上年相比,今年回歸Zoom Air 配置,亦看似再沒有Flyknit 版本,只有高,低筒兩個版本。


評測基本資料:
鞋款: Hyperdunk X Low EP
尺碼: US11
場地: 室內體育館/ 室外水泥地

尺碼:
可按平時尺碼。但建議先致店舖試一試上腳 。始終人人腳形有別。


包覆及支撐:
8/10




x




腳掌包覆來自跟Flywire 相類似的綁帶系統。由中底延伸上來的鞋帶孔,獨立於鞋面,這樣便可對不同腳形提供更大的相容性及更貼服的包覆。
後跟亦有穩定器以把腳跟鎖在鞋床內。
外底面積亦算闊,加上外前掌的一少片的防翻亦能在支撐性範疇內加一點分。


緩震:
9/10





 (上: 前掌 下: 後跟
前掌在Zoom Air 底下有較厚的泡綿做搭載,相比之下,後跟的較薄,保護膜亦直接貼在Zoom Air 下)


這代回歸前後掌Zoom Air, 對上一代使用此配置已經是2016了。但這年對比2016的後掌Zoom Air.....差太遠了吧!!!
這代後跟Zoom 足足達14mm!!!! 
前掌則是正常鵝蛋形約6-7mm厚的Zoom,以保持貼地感及反應性。
雖然前後Zoom Air 都置於鞋墊下方,理應較容易感受到,但小編重大概188磅都要大概一段Break In 時間後才能開始感受到。
但自此以後你就明白Hyperdunk始終都是應該配上彈彈的Zoom Air 最適合。


抓地力
8/10



簡單波浪紋,即使在橫向及縱向的移動都有覆蓋。到今日為止在室內沒有打滑的問題,但室外有時候會有咬不了地的情況,還好不算嚴重,算是室外相對難避免的問題之一吧。



物料/ 質感


對比高筒鞋舌上的織帶,低筒的類似鞋帶的穿孔更有格調,外觀上亦相對上適合休閒風。
鞋頭及鞋跟大致都用上網面再在內層加上物料去令它更硬身及提高保護性。一開始此硬度會令腳面有點兒不習慣,但隨著著用,物料軟化後感覺還是不錯。
中足及鞋舌則用上類似潛水衣的物料,有彈性之餘亦有足夠厚度去保護腳掌及提供舒適穿著體驗。


總括而言:
Hyperdunk 來到了第十年。雖然今年算不上有甚麼大改進,新科技。卻貫徹一向以不浮誇,整體表現平均的優良傳統。要有的,應有的,統統都有。加上價錢親民,配色選擇多,亦會是考慮因素之一。


***小插曲***
其實今年在高筒跟低筒之間,分別除了鞋身高度外,其實在其他細節位亦有些微分別。

首先,鞋頭的耐磨保護塗層位置形狀已有不同。
其次,鞋舌鞋帶穿孔低筒用上圓身像鞋帶般的組繩,而高筒則用上扁而闊的織帶。


最後兩項分別是 : 鞋跟方便穿著的拉環低筒是垂直的,而高筒是橫向的 ; 後跟穩定器的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