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

【Sole 師傅鞋評】LEBRON XVI 絕對稱職的後繼款






由諜照到上腳,由失望到驚喜,LebronXVI,值得一試。

記得首次看見XVI諜照時,千萬個不情願,希望只是山寨廠的自家創作,對外型的劣評如潮跟本就是KD x LBJ” “技窮等等。
我自己都大為失望。

原因大致上為:
XV代發佈時的衝擊太大,由鞋面,到鞋底,無一不是全新配置,加上外型討好,和LLTK配色加持,注目程度一時無兩。對比之下,鞋面一樣為Knit物料,緩震亦一樣為Zoom Max,加上真的有KD x LBJ的感覺,種種原因難免會令人有失望感覺。

直至官方發佈,明白既然已成事實,抱著觀望態度,希望實物會比想象來得好。

結果Bred1 thru 5 種種配色流出後,再次證明 - 配色定生死,覺得外型上開始有討好的感覺。

到實物在手,上腳,場上打拼,終於明白,Lebron XVI,是一對徹底的XV改良款。

因為鞋帶及鞋舌的設計,這代小編是穿著正常尺碼的。
利申: 小編由Lebron 12-15都得穿小半號





改良/改善篇:
*主要在於抓地,包覆,支撐 三部分。
根本XVI就是針對XV的垢病進行改善,而其他可行的則加以改良。


其中一項是外底穩定性及支撐不足。雖然眼見Lebron James 本人的PE版本在外底已加上防翻的應對措施,但市售版本則沒有。而這項改良終於於XVI的市售版本可見。

另一項是鞋面整體雖然以BattleKnit 打造,但主要包覆及支撐則來自flywire 部份。而XVI則捨去flywire,透過鞋帶孔去令支撐及包覆來自整幅更厚實的BattleKnit 2.0,而非主要在只有flywire本身。


外底抓地力在XV不足之處為橫向移動時有打滑狀況,始終紋路還是橫向為主。而到了今代,多向性的外底紋路又闊又深,明顯是一大實戰升級。

低筒?安全嗎?
首先,得再次說明高筒,低筒籃球鞋並不會令到你更容易/難扭到腳踝。
Kobe9 Elite 一樣高的球鞋,要扭到的時候,那高高的腳踝位亦包護不了多少。極其量只會減輕收傷程度。
XVI用上了低筒設計,對腳踝保護性有差了嗎?完全沒有。在整體優化了的包覆性和支撐上,腳跟,腳面和鞋的貼服程度對安全性來說,比筒的高低會是更大一項因素。



以上提及了,XVI用上更厚實的Battleknit2.0,可自行調時鞋帶孔,加上這代的鞋舌設計大大提升了不同腳型人士在穿著時的包覆,種種都令包覆及支撐度有所提升。


*如非必要,不要因好奇而去重新穿鞋帶,因為這次鞋帶孔令穿鞋帶變得非常艱鉅,我認真的勸喻各位,如非必要真的不要自討苦吃。

Zoom Max,毋庸置疑Nike 頂級配置。

獨立,厚厚的Zoom Max,視覺上已給予相當大的信心。
經過大概2星期的著用後,雖然Break In 過後,稍為較容易感收到氣墊的回饋,但整體還是感覺偏實在,沒有小編個人最愛的全掌Zoom Air 的彈彈感覺。但這並不是弱項,始終氣墊有一定高度,氣壓設定太低雖然可以提供更大彈彈的感覺,但穩定性一定會犧牲不少。這我想就是在兩者中的一個平衡點 - 提供所需要的緩震,而同時間不犧牲反應及穩定性的一個選擇。腳感跟XV沒有差太多。

細節,外觀上可見用心。

 (from Nike.com)


由鞋底Dunkman腳上的XVI,到BattleKnit2.0提供的用色自由度及細緻情度,每一配色後跟物料的不同,亦按不同配色於不同位置印上/ 加上不同原素,可系列之用心。而這雙Bred鞋面那黑裡透紅讓人為之著迷,比Oreo好看太多,加上後跟那獅子頭,太帥了吧!

總括而言
XVI不像XV有一種明顯的新鮮感,但絕對是用心之作。( Lebron 14有著差天共地的分別,14真的是零用心.....)
再加上NBA 對鞋員可著用配色的規管放寬後,十分期待來季Lebron XVI的不同配色。



2018年10月3日 星期三

【Sole 師傅鞋評】你是屬於哪個年代的Air Jordan XIII呢?




這對Air Jordan XIII有人稱它熊貓,也有人稱它He Got Game,其實都沒有對與錯,只視乎出現的時期。後者的由來源自一套Spike Lee拍攝的籃球電影,並取其電影名稱。戲中Ray Allen 飾演的Jesus Shuttlesworth主要著Air Foamposite Pro,但其父親Jake Shuttlesworth就於Footlocker買了這對白/黑色的Air Jordan XIII,到了結局時Jesus Shuttlesworth腳上的波鞋又換成了這對"He Got Game"。





其實Air Jordan XIII最早出現的時候當然是在1997-98的賽季,Michael Jordan帶領公牛隊以62勝20負的成績成為東部第一繼而進入季後賽,當中也親自著用過這配色,而當年此款亦陪伴著MJ取得常規賽及全明星賽MVP的殊榮。那一年,可能大部分人都記得Air Jordan XIV "Last Shot",無可否認MJ在最後關頭射入那關鍵兩分的確是經典,可別忘記他於整個1997-98賽季裡,差不多大部分時間都著上Air Jordan XIII呢!






至於國內,就有好多鞋迷稱它為熊貓,大概是因爲白黑配色跟熊貓相似吧!而且Air Jordan XIII有著彪炳的戰績,對於球迷鞋迷來說,屬於國寶級也不難理解。






Air Jordan XIII以黑豹爲設計概念,Tinker Hatfield就表示一直有留意MJ比賽時的神態,亦有一次從MJ身邊的好友口中聽到用Black Cat來形容比賽時的他。所以就循著這個方向以黑豹爲基礎發展下去,這亦解釋到爲何鞋底有著豹爪的形狀。而後跟外側的圓形Logo也採用了特殊材質,與黑豹眼發出的綠光有異曲同工之妙。






畢竟是爲Jordan而設,於實戰方面爲加強穩定性,鞋底就將仿貓科動物的腳掌移植到籃球鞋的大底當中,實際上其實就是現在的Outrigger,而且還是前後掌的雙重享受,對於防側翻這話題應該已釋除了很多疑慮吧!跑動起來,還多了一份穩定性。而且高筒籃球鞋是當年的主流,對於足踝的包覆感實在不用太過費心,都可以說是保證了。






雖然已是20年前的設計,不過Air Jordan XIII並沒有被時代巨輪吞噬。前後掌Zoom Air對於現今的比賽也能應付得綽綽有餘!搶籃板後著地,雙足也不見得有半點疼痛感。只可惜內籠的空間較大,要把鞋帶索得非常緊才能固定,而這就可能要歸咎皮質鞋面。







90年代的款式大多用上較沉實的荔枝皮或麂皮作鞋面物料,然後內籠再被一層厚厚的泡綿包覆著。其實這質感是內外兼備的軟熟,奈何透氣度則欠奉。話雖如此,當年的籃球鞋就是帶著這麼的一種實在感。


現在帶它重返籃球場上,不其然地也會模仿著,比賽時做多了jump shoot、背籃進攻以及fade away來個"神"還原,也許這就是Air Jordan的魅力吧!


還有,幸好鞋盒用回銀色而非黑色的Jordan鞋盒。

#TalkSole #Sole師傅 #鞋評 #AirJordanXIII #熊貓 #HeGotGame

2018年9月20日 星期四

【Sole 師傅鞋評】致敬味濃,表現更全面─ JORDAN SUPER.FLY MVP PF Review




測試鞋款: JORDAN SUPER.FLY MVP PF
顏色:HYPER ROYAL/BLACK-WHITE
ROYAL HYPER/BLANC/NOIR
使用科技: Flywire , React Foam
建議鞋號: 跟據以往所穿著鞋號即可


前言:
Super.Fly系列不知不覺間已經過了7個年頭,由一雙專為爆炸力、起跳而設的實戰鞋慢慢改造成更全面的球鞋,可謂是Jordan Brand裡的Hypedunk系列。今年Super. Fly續以新的名字「MVP」,是繼上年度的Super.Fly 2017後再度以非數字代數命名的戰靴。




足踝支撐與靈活度:
Super.Fly MVP (下稱MVP)一改上代舊有的一片式鞋面設計,引入源自5Jordan本尊拿下常規賽MVP年份的實戰鞋,包含AIR JORDAN IIIVIVIIXIXIII的設計靈感,再以現代物料製成。




腳背位置是大面積的網布襪套式設計,提供舒適的貼合感,亦減少中足的束縛,保持如低筒般靈活;兩側的FLYWIRE綁帶系統與其半靴式的合成革包圍,提供恰到好處的鎖定;配合後跟的穩定片,保護性中規中矩。




Outrigger
參考13代的外底而置於較後位置,若衝刺時,重心向前傾的幅度較少,起動一下會因其保護性而未能作出快速的俯衝/first step等的重心轉移,初次著用或需點時間適應




舒適度與緩震功能:
MVP腳踏的依舊是上年度研發的React技術,這代更注入能轉爆炸力為中底回饋的Flight Plate,實現較之前強勁的中底反應。就筆者以言,React的腳感偏硬,加入Flight Plate的幫助也未算明顯;論回饋性,的確不如Zoom Air好,但其偏硬的特質無疑增加「Court Feel」有助於起跳,容易受力向上躍升。




鞋面的改動相當大,由以往的麂皮材質轉換為合成革料。面料相對柔軟之餘,更有助直接著用(省卻break-in時間),襪套式設計配上V形切口貼合腳部移動,整體較2017靈活舒適。



耐用度與抓地力:
有別於Super.Fly 2017初推出的透明外底材質,MVP採用普通的XDR外底,完全應付到水泥場地的高強度磨損。 紋路與上代相差無幾,都以類壓力形紋路呈現;更刻上Michael Jordan獲得總決賽MVP19919293969798等年份。雖然細節不易被發現,但設計師的致敬心思值得一讚。 




在首數次測試的室外場地中,MVP的抓地力未如Super.Fly 2017般緊抓地面,間中會出現打滑的情況,勤於抹走塵垢亦只能減緩一下;至於室內場的情況則大有改善,抓地力瞬間回復正常,相信是外底的材質偏向針對室內木板地而設,戶外的用家需要注意一下。


透氣度:
受惠於大面積的網布鞋面,在透氣一環當然沒有問題。看上圖大概就明白即使長期著用亦不會有侷促感。

總結:

總的來說,MVP針對上一代缺少的輕巧靈活來改善,同時以穩定片、FLYWIRE13代的Outrigger等來補足支撐保護,儘管於戶外場地的抓地性能有作不足,但整體的表現仍然令人眼前一亮,對於轉型成為更全面的Super.Fly系列,你又會否嘗試穿一下?

2018年9月6日 星期四

[Sole 師傅鞋評] 第一個十年 - Hyperdunk X Low



前言:Hyperdunk 由2008 奧運登場,以一系列嶄新科技去令各強能以最好表現征戰奧運會,至今已經經歷了足足10年。
期間在外型,配置上經過大大少少的改變,但都離不開他本身的定位 - 一對全方位無論後衛,前鋒以致中鋒都合適的一對戰靴。

與上年相比,今年回歸Zoom Air 配置,亦看似再沒有Flyknit 版本,只有高,低筒兩個版本。


評測基本資料:
鞋款: Hyperdunk X Low EP
尺碼: US11
場地: 室內體育館/ 室外水泥地

尺碼:
可按平時尺碼。但建議先致店舖試一試上腳 。始終人人腳形有別。


包覆及支撐:
8/10




x




腳掌包覆來自跟Flywire 相類似的綁帶系統。由中底延伸上來的鞋帶孔,獨立於鞋面,這樣便可對不同腳形提供更大的相容性及更貼服的包覆。
後跟亦有穩定器以把腳跟鎖在鞋床內。
外底面積亦算闊,加上外前掌的一少片的防翻亦能在支撐性範疇內加一點分。


緩震:
9/10





 (上: 前掌 下: 後跟
前掌在Zoom Air 底下有較厚的泡綿做搭載,相比之下,後跟的較薄,保護膜亦直接貼在Zoom Air 下)


這代回歸前後掌Zoom Air, 對上一代使用此配置已經是2016了。但這年對比2016的後掌Zoom Air.....差太遠了吧!!!
這代後跟Zoom 足足達14mm!!!! 
前掌則是正常鵝蛋形約6-7mm厚的Zoom,以保持貼地感及反應性。
雖然前後Zoom Air 都置於鞋墊下方,理應較容易感受到,但小編重大概188磅都要大概一段Break In 時間後才能開始感受到。
但自此以後你就明白Hyperdunk始終都是應該配上彈彈的Zoom Air 最適合。


抓地力
8/10



簡單波浪紋,即使在橫向及縱向的移動都有覆蓋。到今日為止在室內沒有打滑的問題,但室外有時候會有咬不了地的情況,還好不算嚴重,算是室外相對難避免的問題之一吧。



物料/ 質感


對比高筒鞋舌上的織帶,低筒的類似鞋帶的穿孔更有格調,外觀上亦相對上適合休閒風。
鞋頭及鞋跟大致都用上網面再在內層加上物料去令它更硬身及提高保護性。一開始此硬度會令腳面有點兒不習慣,但隨著著用,物料軟化後感覺還是不錯。
中足及鞋舌則用上類似潛水衣的物料,有彈性之餘亦有足夠厚度去保護腳掌及提供舒適穿著體驗。


總括而言:
Hyperdunk 來到了第十年。雖然今年算不上有甚麼大改進,新科技。卻貫徹一向以不浮誇,整體表現平均的優良傳統。要有的,應有的,統統都有。加上價錢親民,配色選擇多,亦會是考慮因素之一。


***小插曲***
其實今年在高筒跟低筒之間,分別除了鞋身高度外,其實在其他細節位亦有些微分別。

首先,鞋頭的耐磨保護塗層位置形狀已有不同。
其次,鞋舌鞋帶穿孔低筒用上圓身像鞋帶般的組繩,而高筒則用上扁而闊的織帶。


最後兩項分別是 : 鞋跟方便穿著的拉環低筒是垂直的,而高筒是橫向的 ; 後跟穩定器的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