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2018年4月12日 星期四

[Sole 師傅鞋評] 在矛盾中取得平衡 - Nike Epic React Flyknit



古語有云: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以往於跑鞋上往往要取得豐富的軟熟感就大多要放棄回彈性。而Epic React的誕生,既是嘗試,也是突破。




跑者作為消費者,總是有著很多要求。既要輕盈又要柔軟,想回彈力足夠之餘還要夠持久耐用。這時,Nike 跑鞋的產品創新總監 Ernest Kim 就覺得此想法有何不可,於是就這樣展開了一連串的研發和測試。而Epic React Flyknit 的鞋面靈感原來是來自 2012年的產物Flyknit Racer。一整塊的Flyknit鞋面主要是提供透氣和保持雙腳靈活性,保留了第二層皮膚的包覆感而不會被身體排斥(指不適感)。





舒適度與緩震:
測試之前,聽說Epic React需要大半碼,甫開始便直接試了us11 (小編平常穿US10.5)。上腳後立即感到前掌空間感較大,雖然Flyknit鞋身連襪套不致於鬆脫,但這寬敞感並不等於舒適,因為跑步時需要一定的包覆感以支撐雙足以及提供保護,相反太緊則影響血液循環。所以在Epic React上還是建議原size便可,而最後在起跑時把鞋帶完全地索緊後效果也顯著改善了。




說到中底,也就是Epic React的靈魂所在!它是由整塊NIKE React泡綿所構成,綁緊鞋帶後便立即啟動引擎。由於測試路段在街道上,多是比較平坦,可以任我去跑!相比lunarlon,React foam著地時的下陷程度沒那麼多,即是說它的回彈性也相對較快。而且整個中底的react form都較軟熟,不太需要預先穿軟就能直接起跑。






支撐:
由於穿大了半碼,若鞋帶以正常鬆緊度去調節的話,未足以應付彎道或路面不平的街道,需重新加大力度索緊鞋帶才解決了兩側支撐性的問題。幸好,襪套內靴設計的關係,整個後跟位置也感到貼合的包覆感。








耐用度:
這是大約跑了20km後的鞋底狀況,由於部分中底會直接觸地,以前中足位置的耗損較多,相反最前端與後跟的橡膠外層就成了最佳的保護層。無可否認白色爲主的Epic React是較矚目,但考慮到經常路跑的話,還是挑選深色的會較耐看一點。




總括理來說,Epic React的舒適度毋庸置疑,size方面按慣常的就可以了,加上較時尚的設計,如用來休閒至中等強度的訓練絕對是綽綽有餘。聽聞第二波將會有多款配色選擇,也許是時候來個決定吧!

 

另外,作爲近親的Odyssey React,中底同樣是採用React foam,其不同之處在於鞋面換成Flymesh而非Flyknit,還有獨立鞋舌取代了一體式襪套設計。而最令人擔憂的鞋底也額外增多了橡膠外底,當然價格也有下調,可惜暫時只見女裝款式發售,男士們唯有忍耐一下。

#TalkSole #Sole師傅 #鞋評 #EpicReact #flyknit #ChooseGo #InstantGo





























2018年4月4日 星期三

[Sole 師傅鞋評] LeBron XIV Low - 靈活坦克車




DUNKMAN - LeBron XIV Low 

基本測試資料: 

鞋款: LeBron XIV Low  (878635-005) 
(下文稱 LBJ 14 LOW)

測試鞋碼:US10

測試場地:室外水泥場地




  在說最新LeBron XV Low 之前,不如我們就來回顧說說上一代 LeBron XIV Low的鞋評報告(當然TalkSole之後也會為大家更新LeBron XV Low鞋評)。不知道大家對於 LeBron 低筒籃球鞋系列又想什麼看法和感覺呢?

對於小篇來說,以往 LeBron 低筒籃球鞋系列的印象就是:就算還沒有穿著上籃球場實戰,光是拿上手看見已經是一雙很Cool的籃球鞋。平時逛街或是休閒配搭也是很好的一雙球鞋。由其是在夏天的時候,棉質短褲+長襪配搭 LeBron Low。所以往往小篇都會因為LeBron Low的貌似休閒的有型外觀,但又是屬於籃球鞋的特質所吸引。
不過說到底 LeBron XIV Low 就是一雙堂堂正正的籃球鞋,小篇亦要用籃球鞋的角度去為大家分享它的各項實戰表現。


灰綠顏色的LBJ配色,相信大家不會感到陌生。它就是LBJ系列中的一款經典配色:DunkMan/Dunk Force




鞋面主要以灰色為主調,後跟擁有3M反光SWOOSH標誌,外底襯上瑩光綠這個必需的配搭外,還可以在鞋身各處找到其他經典元素,鞋舌內經典”LBJ23”的標誌以及戰斧式灌籃的標誌。

雖然大家可以看得到LeBron XIV Low 正個外形就酷似LeBron XIV,不過可以看得到在鞋筒部份刻意降低,鞋面質料和鞋身結構亦有所不同,當然最明顯的差別就是剔除了LeBron XIV的魔術綁帶,而中底和外底都是一樣延用了LeBron XIV的設計配置。




On Court Performance-FIT 

LBJ 14 LOW小篇選擇了穿著原本尺碼10號,LBJ 14 LOW的內籠對於小篇來說雖然沒有偏大的感覺,但是在鞋頭內籠會騰出空間。後跟的位置雖有一個PADDING,上腳後算是可以貼著後跟,但可惜不能完全穩穩妥妥地包覆後跟,綁緊鞋帶後,可以感受到中足的FLYWIRE的明顯包覆。而且鞋面V字形的開口設計,也易於適應不同足的球員用家。

在尺碼方面可以選擇原本尺碼,同時小篇亦覺得亦會適合一些腳掌較闊或厚的球員。如果球員用家的腳形偏向瘦的話,LBJ 14 LOW的鞋身內籠未必能夠全面地包裹雙足,所以也未必可以全部球員用家。



On Court Performance-UPPER MATERIAL& SUPPORT

LBJ 14 LOW 與 LeBron XIV的鞋面有所不同,LBJ 14 LOW主要採用了WOVEN的織物面,鞋面幾乎沒有彈性,比較有韌度。在前足走動摺合方面,也沒有太大問題,沒有帶來多餘的壓力。鞋面是需要時間去Break-In,小篇在打球期間亦一路不斷地綁緊鞋帶作調整動作。


鞋面的多向支撐性是不錯的,FLYWIRE的包覆起到了明顯作用,與鞋面織物互相配合,加強支撐性性能,帶來了更穩定的支撐性。不過在轉向和急停動作的時候,因為鞋頭內籠餘有空間,令到內籠會出現滑動,未能完全鎖定前腳趾部份。


LBJ 14 LOW後跟PADDING位置,雖然它可以貼著後跟,後跟也有內置TPU穩定器,但是起動或跑動的動作時,未能完全鎖定,PADDING的厚度也未能完全填補後跟空隙。


相信大家在球場也時常體會得到踩踩撞撞的情況,在球場上亦難免會有意外被他人踩到,這一點小篇在測試期間也深刻體會得到鞋頭皮革對於腳趾保護的重要性,鞋頭部份加多了皮革,有助減低壓力之餘,也可以加強鞋面的耐用性和起到保護作用。低筒版本的Lebron系列,對於腳踝的保護是很低,同時間也有一點會比較難適應,因為它有一層有韌度的鞋面,同時又是一雙可以釋放靈活度的低筒籃球鞋,LeBron XIV Low就像是一輛靈活的坦克車。





On Court Performance-MIDSOLE

中底和外底的設定基本上與 LeBron XIV是一樣的,沒有改變。前掌和中足合共有三個獨立六角形的ZOOM AIR ,後跟有一大塊的U形ZOOM AIR 。或許小篇的身形較為輕,基本上是踩不出ZOOM AIR的回饋感,整體上是一種厚實的中底,小篇顯厭中底有點厚,不是太習慣。不過在後跟的ZOOM AIR還是可以感覺它的吸震能力,有效帶來減壓作用,在實戰測試過程中亦沒有腳痛和足弓酸軟的情況出現。




On Court Performance-OUTSOLE

象素格仔的外底紋路,細心一看會有不同層次的高低層面,外底形狀亦跟隨中底的ZOOM AIR分佈所定形設計,外底面平滑地過渡而且流暢,保持平衡和穩定性。接觸面和磨擦較多的位置主是要在前腳掌的兩塊ZOOM AIR 位置,可能外底材質屬半透明橡膠材質,消耗的情況也較為明顯,外底容易黏上塵埃。抓地力表現正常合格,沒有太差或很好的表現。




OVERLALL

LBJ系列的定位也明顯的,會偏向迎合一些高大、力量型的球員,但是又會喜歡靈活的感覺。
綜合來說,LBJ 14 LOW就像是一輛靈活的坦克車,它有穩定十足的鞋面支撐,當然首先是要你的腳形符合;厚實的中底有助你踩出平穩的步伐。這一種的重裝甲的設置基本上是迎合力量形的球員,但是大前題是你也要對靈活性的需求。雖然說明了LOW就低筒,對於腳踝的保護是很低,同時間這一點會比較難適應。

不過隨著最新款的LeBron XV Low的來臨,也代表著LBJ 14 LOW的減價已經開始,如果有趣的朋友不妨考慮一下它吧!

2018年3月30日 星期五

[Sole 師傅鞋評] 改名換姓但勇猛依然的MAMBA RAGE EP




測試鞋款: NIKE MAMBA RAGE EP 
顏色:BLACK/BLACK-DARK GREY NOIR/GRIS FONCE/NOIR 
試穿鞋號: US 10.5 
使用科技: Flyweave, Lunarlon 
建議鞋號: 鞋型較修長,寬腳用家需因應情況上調半至一個尺碼 


前言: 
現時很多球星的簽名鞋款都有數個版本(子系列)針對不同市場或者用家,而作為KOBE系列中價格較為親民的MAMBA RAGE EP,繼續貫徹黑曼巴精神,以輕量及靈敏反應,為一眾速度、切入型球員帶來更多的選擇。 




足踝支撐與靈活度: 
MAMGE RAGE受恵於KOBE IV源用至今的低筒設計,腳腕位置未被束縛,令雙腳在轉向、切入時可以作出最大幅度的轉動;而嵌入式Lunarlon的前掌部分較薄,使腳感十分貼地,尤其在First Step時更能迅速擺脫對手。這雙MAMBA RAGE的配置對於發揮速度上有很大的優勢!更別說這雙MAMBA RAGE只有313克,可說是為極致的速度而生。 



至於保護性方面,「貼地」感加上突出的外緣(Outrigger) ,再配合襪套設計與Flyweave面料,令雙腳的包覆感與防翻滾性能上有一定保證;不過缺少Flywire的幫助和較厚的後腳跟填充物,穩定性在跑動時會有所偏差。 




舒適度與緩震表現 : 
MAMBA RAGE採用嵌入式Lunarlon的緩震系統,換言之鞋墊可以跟據喜好替換,令鞋款有很大的可塑性。Lunarlon鞋墊上所刻劃的橫間,有傳是將KOBE BRYANT激勵自己的說話轉換為超聲波的波幅而成,除了注入曼巴精神外,更重要是加強雙腳於跑動時的摩擦力。概念細心獨特,不過筆者認為坑紋對實際幫助不大,穿久了反倒令雙腳不適,建議著用較厚的籃球襪令實著體驗更佳。 

柔軟的Flyweave面料未需太多的時間就能完全Break-in並緊貼雙腳的移動,Flyweave糅合纖薄的網布鞋舌,展現不俗的透氣度,長期著用亦通爽舒適。然而,MAMBA RAGE的鞋型較為修長,寬腳的用家或要上調最少半個尺碼。 






耐用度與抓地力: 
MAMBA RAGE的外底紋路運用複雜的魚骨紋,提供多向的抓地力。較為特別的是紋路的中間位置較淺較密,在室外場實戰時都能夠抓住地面,效果理想;在數次著用後亦未見有任何耗損的跡象。 從圖中所見,鞋頭位置加入了TPU塗層以保護Flyweave面料。筆者測試的次數都較多,鞋頭被磨損的痕跡累積下來亦未見對Flyweave有很大的影響,足以證明其耐用程度。 




總結: 
作為MAMBA INSTINCT的繼任款式,MAMBA RAGE EP這位遠房親戚,在提供絕佳靈敏以及抓地性能的前提下,保留了舒適的緩震和包覆感。鞋頭補強亦確保球鞋的耐穿度,令這雙MAMBA RAGE更能應付室外的高強度場訓練或比賽,喜歡MAMBA INSTINCT的朋友,或者你會這雙鞋身上找到它的影子。

2018年3月19日 星期一

[Sole 師傅鞋評] 跑在Air Max Day前 - Air Vapormax Flyknit


人總是不易滿足,就是有了這種心態,成就了不斷改進的原因。1987年出現了Air Max 1,成為第一雙外露氣墊波鞋後,品牌並沒有停下腳步,其後衍生的Air Max 180、Air Max 93、Air Max 95、Air Max 97、Air Max 360等等......氣墊的分佈以及大小都隨之而改變。




今年推出的Air Max 270,據聞後跟氣墊的容量更增厚至3.2cm,是暫時最大的配置。趁著3月26日來臨之前,就試試上年Air Max Day推出的重頭戲 - Air Vapormax Flyknit。且看看跑步時是否有騰雲駕霧的感覺吧!





舒適度與緩震:
一體化的Flyknit猶如第二層皮膚般,綁上鞋帶後基本上已非常緊貼著腳背,輕巧之餘,透氣度也什高。無論是跑街還是跑運動場,只要是起動了,也不難感到氣流會從鞋面滲透進雙腳,這就是全Flyknit鞋面的功勞。




很多試過Vapormax的都說鞋籠偏窄需要大半號。是的,正確來說應該是由於去掉了中底,Flyknit與Max Air直接相連,間接令足弓位置收窄,從而感到兩側有股壓迫感,而True size的情況下更令腳趾於柔軟的Flyknit下毫無保留地現形!因此大半號是建議的。



緩震方面:
在推出Vapormax以來,於未嘗試踏出第一步之前一直認為直接踏上全掌大AIR的感覺會非常柔軟,現在試過後才發覺幻想與現實總存在一點距離,可以理解為幻想的棉花糖與現實的橡皮糖。但作為一雙實戰跑鞋,Vapormax也帶來了另一番的體驗。首先,大多採用全掌氣墊的跑鞋鞋底多是一整塊而橫切分割位較少,主要利用前掌一至兩節小坑紋以增加屈曲度,而Vapormax的氣墊分佈則照顧到前、中、後掌之餘更大大提升了雙足的活動部分。另一有趣體驗是靜止時如果將重心向後傾斜,前掌微微向上而令腳跟受力,重覆這個動作下除可用雙足感到回彈力之餘,視覺上亦見到後跟AIR不斷被擠壓出來,治癒感十足呢!






支撐:
在運動場的平路上跑可說是完全發揮到Vapormax的大容量氣墊,特別是用力蹬腿後的回饋更為明顯,每一步都充滿活力。相反,如果步幅愈小或是當休閒散步之用,其回饋性相對有所下調。兩側Flywire的作用在此非常簡單,就是加固側向的穩定性,好讓入彎道時免於過度外翻。



不過分割式的外底設計在街跑上偶有出現問題,原因是路面不平而鞋底分割坑紋距離較大,有時候會卡在一些渠邊或凹槽。當然這一點是可以避免的,就是專注前方較平坦的跑道就可以了。





耐用度:
要達到直接踏在AIR上及減輕重量,當然要付出點代價,沒有多一層外底包覆著AIR,鞋底突出的的粒狀就是建基於AIR之上作爲與地面的接觸點,而這種觸地感顯然有點新奇。至於外底的粒狀經過多次路跑後已由透明藍色變成灰色,損耗情況沒想像般快,當然也希望不要那麼快吧!



總括理來說,直接踏在AIR上的體感怎樣說也是值得一試,加上推出以來配色多不勝數,總會有你的心水選擇。而近日Air Vapormax Flyknit亦已推出了第二代,主要分別在於加強了後跟的支撐性,期待會有更多經典配色套用於Vapormax上之餘,也期待加入更多不同形態的鞋面成為混合款式。




#TalkSole #Sole師傅 #鞋評 #Air #Vapormax #flykn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