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2023年8月12日 星期六

【Sole師傅鞋評】ZOOM G.T. CUT 2


G.T. 就是Greater Than的意思



 
G.T. 系列於2021年誕生,主要為應付籃壇新一代變化多端的打法而作出調整,而一直大受好評的ZOOM G.T. CUT系列也推出了第二代,配置和物料上都有所調整,現在就來看看兩者的差異吧!

ZOOM G.T. CUT下稱CUT 1,而ZOOM G.T. CUT 2 下稱CUT 2。




🔽緩震🔽
先來重點的緩震,驟眼看都是REACT鞋墊、全掌ZOOM STROBEL、後跟額外ZOOM AIR的配搭,但細看之下就發現魔鬼在細節。

 
REACT鞋墊基本上大同小異,差在前端屈曲的弧度,CUT 2較翹起,像跑鞋般比較更有利於跑動及整體流暢度,至於CUT 1則較貼地面,場地感較佳。



 
後跟ZOOM AIR方面,CUT 1是馬蹄形的置於鞋身最底層,放在外底的上方,而CUT 2則換成六角形嵌入REACT鞋墊內。




由於CUT 2的ZOOM AIR 距離是較貼腳跟,相對地會容易感受到,但礙於那六角形的尺寸不算大,可能著地時要很精準的踏中才能發揮其功效。




之後就是全掌ZOOM STROBEL,原本以為都是一樣,卸下鞋墊後就露出真面目。CUT 1是所用的是一如既往大家都熟悉的ZOOM STROBEL,沒有中底布的置在鞋墊下方,最正常不過。而CUT 2的ZOOM STROBEL上就多了一層中底布,那麼這還是原本ZOOM STROBEL的意思嗎?或者這就是CUT 1更易感受到ZOOM AIR的原因,比較下CUT 2就沒那麼明顯。



 
🔽舒適性🔽
這次的鞋舌會是影響腳感的一環,CUT 1呈大十字型,完整地包覆腳面,且中間有固定鞋帶的小孔,減低因運動期間鞋舌移位的機會。CUT 2的鞋舌是較窄的長方形狀從鞋頭延伸到腳背,鞋舌中間位置未有設置鞋帶孔,令鞋舌有機會移位。



 
雖然實測過後,發現綁緊鞋帶後鞋舌被移動的機會只屬輕微,反而是鞋舌的寬度偏窄,倒有點腳背未有完整地包覆的情況出現。




另外鞋墊會是另一影響舒適性的地方,其紋絡就是關鍵。CUT 1 的用料本來磨擦力已較強,加上前掌額外的波浪形紋絡,用以減低雙腳於鞋內滑動令其更貼合,但換取的是每次穿襪子都總會於套進鞋籠時被吸啜著而需要稍作調整。CUT 2鞋墊表面就順滑得多,穿脫起來都比較順暢。



 
🔽抓地力🔽
鞋底紋絡兩代都是大刻痕,特別是前掌部分。而圖中CUT 2的藍色位置更用了Smear Traction 1.0,就是再明顯再加深抓地的作用。



 
至於CUT 2 後跟的紋絡以小三角形呈現,室內場實戰下沒有如前掌般厲害,反而為急停下提供了一個緩衝區。




兩代都是速度型實戰鞋,CUT 1非常貼近地面,前掌感覺更為強烈,對於Jab step和First step前進就是快人一步,是講求𣊬間突破的速度。



 
CUT 2比較像跑鞋,腳尖與後跟的弧度帶點滾動型,以增加跑動時的流暢度,在快攻或者補位防守時需要跑一段短途的就會比較更得心應手。






 
🔽穩定性🔽
兩者的前掌都有一定的寬度,主要分別在於後跟。CUT 1的會偏向收窄,且重心稍為偏向外側。而CUT 2的後跟穩定器完全是180度大包圍,相對更為穩定。



 
不過由於CUT 2置頂的鞋帶孔設得比較CUT 1前,是靠向腳背而非靠向足踝,這也解釋了為何CUT 1穿起來的包覆感會比較強烈一點。




🔽總結🔽
與CUT 1比較的話,某程度上CUT 2於短期測試上是稍為比下去,但又不致於很差,最多是95分與90分的差別。個人認為主要落在鞋舌設計令包覆感有落差,還有ZOOM STROBEL上CUT 2多了一塊中底布令雙腳直接踏在Zoom Air上的腳感稍稍降低。



 
換個角度,CUT 2應用在鞋舌鞋面的物料都比CUT 1較薄較透氣,而且後跟穩定器也來得更全面,這些都是新版本的一個提升。而CUT 2是需要培養感情的鞋款,穿著時間愈久,與雙腳的磨合度才會慢慢提升。接下來就等新配色令其繼續大放異彩!


#TalkSole #Sole師傅 #鞋評 #GTcut #GTcut2 #ZoomGTcut #ZoomGTcut2 #nikebasketball

2023年7月13日 星期四

【Sole師傅鞋評】 Li-Ning JB1


Jimmy Butler 和他的熱火隊再次失落於總決賽,但本季的神奇之旅足以在歷史留名,而他腳上的個人球鞋 Li-Ning JB1亦因此大大增加暴光的機會。Jimmy Butler 跟Jordan Brand 約滿後,決定追隨大學學長兼好友 Dwyane Wade 的步伐,和中國運動品牌Li-Ning 簽下合約後,在去季只是穿着團隊系列,今季開季前品牌終於為他推出個人簽名球鞋。


球鞋上刻意加入的個人元素不多,只在鞋舌和鞋外側的鞋帶孔上有個人 Logo,但整雙鞋的設計帶來的感覺,也很有 Jimmy Butler 的風格。在鞋外側的TPU,以 Mercedes-AMG 車頭護罩為靈感,給人一種硬朗的感覺;而前掌外側,由鞋底延伸上來的鋸齒紋,又有一種鋒利的感覺,跟 Jimmy Butler 的個人形象很配合。這次小編入手的配色,是這兩季熱火隊的城市版球衣配色,後跟有拼貼風格MIA三個英文字母,亦因為在二月份一場對火箭的賽事上,只餘0.7秒攻入絕殺球所穿的配色,因此也有稱此配色為0.7s。







🔽舒適度🔽

Li-Ning 在 JB1 身上用上品牌最好的「䨻」緩震泡棉,根據官方所說,「䨻」是一種較輕而回彈性更強的中底材質,JB 1 直接用上全掌「䨻」鞋墊,令雙腳直接踏在緩震材質上,更容易發揮「䨻」的性能。把鞋墊取出,其質感有點像 adidas 的 Boost,但 Boost 的感覺較淋。第一次測試「䨻」泡棉的球鞋,其彈性良好,特別在後跟較厚位置,用力一踩便會感受到明顯的回彈,而前掌為了保持埸地感及反應性,厚度較薄,而到腳趾的位置薄到像沒泡棉一樣。




鞋身是用上一款叫「䨻絲」物料編織而成,官方稱是一種低密度,耐彎折及抗撕裂的物料。測試後確實像官方所說,低密度的「䨻絲」能造出輕盈透氣的鞋身,而且其彈性良好,不用 break in 便能隨心所欲的跑動。鞋領位置有厚厚的填充物,但填充物的位置高了一點,令其頂著腳眼,稍有不舒適的感覺。在外側那塊搶眼的 TPU,一開始小編有擔心其面積太大而且没有彈性,經過幾場比賽測試後,該TPU並没有阻礙到球鞋正常的摺曲,亦没有為雙腳帶來不適。球鞋整體的舒適度良好,彈性良好,以有碳纖板及大面積TPU 的球鞋,US9.5 的重量大約在390g 左右,可以算是十分輕的重量。



🔽保護性🔽

Jimmy Butler 在 Jordan Brand 時期已是習慣穿低筒球鞋,可見球員本身是較偏好靈活性高的球鞋,為了減低受傷的機會,球鞋的穩定性更加重要。JB 1 鞋底內藏碳纖板,為球鞋提供良好的抗扭力,除了穩定球鞋外,碳纖板在前掌屈曲時,不但没有做成阻礙,碳纖板還會為雙腳蹬出時提供額外動力。而在側向支撐方面,前掌有從鞋底向上延身的齒狀的部,還有上文提過的 TPU,雙腳在轉向,或橫移時,能緊緊的鎖定在鞋內,令小編能即時做出跳射或突破等動作。




鞋面雖然看起來單簿,但實際穿著時感覺很貼服及堅韌,靯舌以半內靴設計,然後在鞋舌和中底連接位置,外圍另外加上一塊大面積搭帶,連接著鞋帶,令鞋身的包覆能貼合腳掌,提到極佳的包覆效果。在第一個鞋帶洞位置,也加了一條搭帶連接中底,用作調節前掌的包覆。在足踝位置及鞋舌 JB 個人 標誌的位置有填充物,雖然有點頂著腳眼,但能有效把雙腳卡在鞋內,不會有甩踭的情況出現。






🔽耐用性🔽

HC LOC 的鞋底材質是 Li-Ning 專門設計予籃球運動,針對在室內場使用而研發出來的材質。跟據官方提供資料,HC LOC 相比一般橡膠更輕及抓地力更好。實測後感覺和 UA Flow 的表現差不多,不會在急停時發出聲響,但能帶來頂級的抓地力,可以隨心所欲的在場上移動,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支撐夠好及急停時有緩衝,沒有出現鞋停而人未停定的情況。


正如官方資料所顯示,HC LOC 是針對室內場而設,雖然鞋底像箭咀頭的紋路不算淺,但只在室內場穿著一兩次便有明顯的磨蝕,而且鞋身亦有部分黑色的顏料劃了在粉紅色的外底上,相比 UA 的 Flow 更加易磨蝕。相反,其鞋身在多次著用後亦不見有明顯摺痕,可見䨻絲的彈性及強度十分充足。




🔽總結🔽

JB1 暫時是小編最喜歡的球鞋類型,有良好的腳感,不需要很澎湃的氣墊,但有很好的場地感及反應性,足夠的支撐力及包覆,可以對球場上的一切事情作出即時反應。


作為第一雙個人簽名球鞋,雖然是一對很適合 Butler 的打球風格的球鞋,但其個人元素不多,略顯低調,希望在第二代可加入更多 Butler 的個人元素,來一個 Bigface Coffee 聯名配色也不錯。


#TalkSole #Sole師傅 #鞋評 #LiNing #LiNingHongKong #JB1 #JimmyBulter  #anythingispossible

2023年7月11日 星期二

【Sole師傅鞋評】 Curry 1 Low Flotro


Curry Brand 除了每年推出正代球鞋外外,亦不停推出配上 Flow 中底的 Flotro 系列,繼已推出的 Flotro 1,2代低筒及4代後,4代的低筒版本也即將來臨,早前小編已測試過 Flotro 4,相隔一段日子後,終於測試第二雙 Flotro 球鞋,Curry 1 low Flotro。


🔽外觀🔽

沿用 Curry 1 Low 的鞋形,鞋面用上編織物料,中底換上 Flow,鞋舌上的 Logo,從不同角度看可看到新及舊的 Curry 個人 Logo,意味著新舊結合。這次入手的配色,是和 Curry Flow 10 一同推出的北極光配色,編織物料的鞋面可以像畫布一樣,令鞋身可以把整個北極光的影像印上,配上深紫色鞋舌和後跟的TPU,顏色搶眼又不會太難配搭,是小編覺得暫時最好看的配色。可能因為鞋面太多創作空間,暫時還未有一雙淨色的推出市面。



🔽舒適度🔽

繼續用上全掌的 Flow 中底,同樣没有加上橡膠在鞋底,而鞋面的編織物料加上一層內襯後,鞋舌也是網眼布而成,只有腳踭位置有一塊 TPU 加固,整雙鞋用料簡約,令重量保持在相當低的水平,US 9.5 號的鞋子大約是350g 左右,和 Curry Flow 10 相約。相比原版的Anafoam 物料,Flotro 更軟更易摺曲,雖然腳趾頭位置的熱溶膠加固範圍很廣,去到腳趾摺曲的位置,但没有做成影響。

Flow 中底前簿後厚,跑起來時,前掌没有很軟很彈的感覺,但也不算太硬,有稍稍感受到 Flow 緩衝,相比起來,腳跟位置的感覺明顯,一踩便感覺到。小編穿完 Curry 1 Flotro 後,拿 Curry Flow 10 出來再踩一踩比較一下,後者的 Flow 中底較厚,腳感相對明顯。相同地,由於球員本身的打法是追求反應性大於緩衝,對於打法偏向衝擊籃框或者內線為主的,Flow的緩衝未必能好好保護雙膝。



🔽保護性🔽

球鞋没有偏碼,穿著原本尺碼便可,雖然在鞋頭位置,腳趾可動的空間過多,但在半內靴設計及UA 一向設計得很好的鞋領填充物配合下,整體包覆性也是不錯的。後跟有U 形TPU包圍著提供支撐,而Flow 中底亦在後跟位置加闊增加穩定性。


鞋面物料舒適度是足夠,但實戰後便發覺其支撐性未如理想。小編在第一次實戰時,一下橫移後,未能做到第一時間跳投,因為著地時球鞋支撐力不足,重心未能穩住,要待雙腳找回重心才能做出跳投動作。及後小編在自己測試球鞋時,模擬橫移時的衝力,把腳掌向橫往外推,發現雙腳能把鞋身推至突出中底以外。而Curry Flow 10 的中底有上翻來加強橫向支撐,及支撐力更好的 UA WRAP,令其表現更加穩定。


Curry 1 low Flotro 的 outrigger 較 Curry Flow 10 的圓及高,令小編很容易做到腳外翻的動作,特別當用到前掌外側受力,例如做轉向動作時,小編在測試時,只在場邊熱身運球,也有因為球鞋抓地力太好,球鞋釘住了在地,但腳未能停住,令足踝扭一扭的情況出現。



🔽耐用度🔽

Flow 的鞋底紋路除了多了一條致敬 Curry 1 的坑紋外,也和 Curry 主線的大同小異,以主要受力面,後跟,前掌為中心放射式排列。Flow 物料能帶給大家的就是最好的抓地力,在室內場基本上是有完美的表現,想停便停。Flow 物料十分黏灰塵,只是在室外地面一踩便很容易黏到滿滿的灰塵,但是稍為清潔,又不太影響在室內場的表現。小編感覺在室外場磨一磨鞋底,反而不會有急停時停得太急的情況出現。耐用性就是 Flow 最大的弱點,只要打一次室外場,必然會有明顯的磨蝕,雖然對實際的穿著和功能没有影響,但始終會不是人人捨得在室外著用。




🔽總結🔽

Curry 1 Low Flotro 在 Flow 中底加持後,雖然在重量和抓地力上依然有良好表現,但鞋面的支撐力不足及outrigger 作用不明顯,影響了球鞋的實戰能力。比較起來, Curry Flow 10 能提供更好的支撐及穩定性,如果有足夠預算及不是對1代有情意結的話,單論實戰能力,Curry Flow 10 是更好的選擇。


#TalkSole #Sole師傅 #鞋評 #uabasketball #underarmourhk #underarmour #stephencurry #curry #gsw #currybrand #curry1lowflotro #curry1 #theonlywayisthrou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