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2023年3月28日 星期二

【Sole師傅鞋評】 New Balance Fresh Foam BB


早前在巴黎舉行的一場常規賽期間,New Balance 發佈全新籃球鞋 Fresh Foam BB,同時推出巴黎限定配色,從鞋名便可看出,New Balance 帶來了 FuelCell 外的另一種緩震技術。球鞋在鞋舌上印有8字,而配色以粉藍色為主調,在鞋舌,後踭及鞋帶位置,配上各種像復活蛋上出現的配色,感覺十分清新。小編一度以為是公牛球星Zach Lavine 的個人簽名系列,最後原來只是他的 PE 配色,雖然期望落空,但球鞋並没有令人失望。


外觀

發佈後不久後便推出了其他配色,而小編入手的配色,以明星賽為題,没有了巴黎限定的清新感覺,換來的是冷酷的銀黑配色,加上鞋底紫漸變橙的用色,用色上也有本年全明星賽感覺。球鞋外表也有不少復古的元素,例如由鞋帶位置延伸至鞋頭的熱溶膠設計有991,993的影子,鞋舌的 logo 便有舊款跑鞋的味道。

舒適度

Fresh Foam BB 中底用上在跑鞋上應用已久的 Fresh Foam X物料,Fresh Foam X是 New Balance 透過3D運動捕捉技術,收集運動員著力方面的數據,從而設計出一種物料,可以在任何地方承受雙腳所受到的衝擊。而兩側用鐳射切割的坑紋,可增加緩衝及減低重量。在收到球鞋時,小編便急不及待去感受一下全掌 Fresh Foam X 的彈性,踏在厚厚的 Fresh Foam X 上,就像踏在一塊軟墊上,雙腳每一個位置也能感受到其彈性。相比起 Two WXY 一直沿用的 FuelCell 中底,Fresh Foam X 的緩震力更佳,每次起跳後降落,或者衝擊籃框後,球鞋也能缷去衝力,膝蓋著地時不會有震動的感覺,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護。小編在早前比賽後的一天,膝蓋痛的情況亦有改善。




鞋身 FitWeave 一體式的編織物料,在鞋頭及鞋帶位置以熱熔的方式加上膠面加固,FitWeave 輕盈及有彈性,而且透氣性良好,但在初初穿上時,舒適性比預期差。熱熔膠加固的位置過硬,屈曲時會頂住腳面,另外足踝填充物及鞋舌較簿,綁緊鞋帶後足踝會有不適的感覺。雖然鞋面加固位置及足踝的不適感會在 break in 後改善,但是小編偏向有較厚填充物的球鞋,舒適度會較佳。



保護性

球鞋以中筒設計,剛好包覆到腳眼的位置,鞋身FitWeave 物料提供良好的支撐,而後跟設有 TPU 作足踝的支撐;在中底外側 Fresh Foam X 外形一樣的,其實是TPU,用來鞏固中底的穩定性,在測試過程中球鞋在足踝位置或者橫向的支撐,也有很好的表現。包覆方面,穿上原本球鞋的尺寸,鞋身兩側稍有壓迫感,多穿幾次才能習慣,如果不是闊腳掌的鞋友,建議穿回原本的尺碼便可。值得一提,由於足踝位置没有足夠填充物來幫助鎖定,必須把全部七個鞋帶孔也穿上,否則你會經常感到鞋踭有不跟腳的情況。前掌較圓及闊,除了外側有 outrigger 外,內側也有向外延伸,增加前掌的的穩定性。





對比 Two WXY 系列,Fresh Foam 較厚令球鞋的場地感較差。不過有賴Fresh Foam 加上 TPU ,令球鞋没有不跟腳的情況,而 Fresh Foam 有良好的回彈,令反應性不致於有太大影響。


耐用性

半透明外底用上以明星賽色調的漸變色,而鞋底紋路是以一個個不完美的圓形組成,形狀有點像卡通內出現的手指模。一開始在室外場測試,竟然不時有抓不實地面的情況,在橫移及轉向時,會稍為跣一跣才能停定。讓小編有驚喜的是,清潔灰塵後在室內場反而有不錯的表現,雖然不是最頂級的抓地力,但已經沒有停不住腳的情況出現。鞋底紋路較粗及硬,相信耐磨程度不錯,在數次測試後没有明顯的磨蝕,但是間距較闊會較容易卡到小石子在鞋底。



總結

小編一向偏愛較貼地及有場地感的球鞋,已有一段時間没有感受過這麼有彈性的中底系統,雖然中底厚了,但仍然有一定靈活性,如果可改善抓地力的問題,會是一雙很好的實戰鞋。


New Balance 在 Fresh Foam BB 面世前,只有 Kawhi 的簽名鞋及 Two WXY 一款團隊鞋,相比 Two WXY追求靈活及場地感,Fresh Foam BB則是著重緩震表現,可以提供內線球員或體能勁爆的朋友多一款選擇,絕對是各波友的福氣。


#TalkSole #Sole師傅 #鞋評 #newbalancehoops #newbalancehk #newbalance #zachlavine #lavine #freshfoam #freshfoambb #theonlywayisthrough 

2023年2月13日 星期一

【Sole師傅鞋評】Curry Flow 10


在 Curry 簽名球鞋推出初期,慣常在季後賽期間推出新一代球鞋,讓 Curry 可以在萬眾矚目的情況下,穿上最新的個人戰靴,達到最高的宣傳效果。最難忘的就是當年白金色的Curry 4,而 Jordan 從前也有這個做法,例如當年last shoot 的 14 代。但是 Curry 在去年没有在季後賽穿上第10 代,反而是穿上早期的款式或是 flotro。最後經歷一個暑假的等待,終於在新賽季穿上新的第10代簽名鞋亮相。

外觀

由於是個人的第十代簽名鞋,意義重大,Curry Flow 10 的配色會致敬過去推出過的配色,例如小編測試的首發配色,便是 Curry 2 推出過的 “iron sharpens iron”,黑色為主色加上橙黃的配色,亦有點 “We Believe” 年代勇士球衣的味道。稍後亦已推出了 “Sour Patch Kid”, “More Magic””,Northen Light” 等等致敬的配色。Curry Flow 10 一如過往Flow 系列,中底便是全白色的 Flow,鞋身一個大大的 ”X”外,鞋帶中間亦有一個 ”X” 鞋帶扣,代表著是第十代的簽名鞋。腳跟外側的 Curry 標誌不是印上去,而是一個立體的標誌。




舒適度

當 Under Armour 研發出 Flow 這種物料後,全面應用在 Curry 的個人系列上,由 Curry Flow 8 開始,到 Flotro 系列,而最近 Embiid 腳上的 Embiid 1 代也有應用上 Flow 中底。其極出色的抓地力及有一定的舒適度,一直以來也是很受歡迎。Curry Flow 10 如同繼承前作的總冠軍基因一樣,基本配置是一樣的,全掌 Flow 泡棉中底,雙腳在任何情況下也能踏在 Flow 上;而鞋身用上 UA WRAP 編織物料,輕盈及有彈性,就像襪子一樣舒適地包著雙腳。在經歷一段時間只穿 10 代來打球的日子後,發現其中底緩震力是比 9 代有增強,但是始終中底的緩震不是 Curry 系列的重心,平常以跑動和跳射為主的打法, Flow 的舒適度和緩衝是足夠的,但有時在較多衝擊籃下或爭搶籃板的賽事後,已開始老化的膝蓋會有酸痛的感覺。




UA WRAP 的鞋面加上没有外底的設計,能進一步減輕球鞋的重量,US 9.5 的參考重量是350 g,比上一代重了20 g,實際穿著時不會感覺有太大差異,同樣十分輕盈。鞋舌和後跟亦有皮革做成的拉環,後跟雖然看似很高,但其向後傾斜的設計令你很容易穿上。球鞋整體上穿着舒適,UA WRAP 物料輕盈有彈性,中底 Flow 的緩衝力,在跑動時是足夠的,但在較大衝力的情況下稍有不足。

保護性

Curry Flow 10 沿用自從5 代開始的低筒設計,前掌的鞋形和 9 代差不多,較圓和闊,小編覺得前掌位置稍稍多了點空位,但最前的鞋帶孔位置,未能調節前掌的包覆,影響包覆性。10代在中底的 Flow 作出改變,在足弓位置向上延伸,增加橫向的支撐性,在腳跟位置外側亦加上了較硬的 TPU 加強支撐。中底加入了很長的抗扭板,由後掌到前掌也有覆蓋。另外 UA WRAP 有著輕簿的特性,同時亦能提供良好的支撐,令整體球鞋支撐性強而又不影響靈活性。值得一提,前掌的Outrriger,及在後跟位置由鞋底包到腳踭的,也只是由 Flow 物料而成,即是說除了提供舒適的腳感之外,亦有足夠強度來穩定球鞋,相信這就是 Curry 系列堅持使用全 Flow 中底的原因。



耐用度

抓地力是 Flow 最強的項目,試過在穿著 9 代時,因抓地力太強,球鞋話停就停,反而因此扭到足踝。可能因此在 10 代調節了鞋底的紋路,令其提供良好抓地力之餘,也有一定的緩衝來保護雙腳。保持了一段時間只在室內場著用,抓地力亦維持在很高的水平,但是在數次著用後便出現明顯的磨蝕,小編亦因此移師到室外去繼續測試球鞋的耐用性。


令人意外,在室外場地的抓地力表現比室內的差,可能是室外地面較多灰塵和雜質,令 Flow 不能直接接觸地面,影響其抓地表現,但是磨蝕程度沒有傳聞中的誇張,著用數次後沒有看到有大幅度的磨損。在室外著用後,白色的 Flow 中底明顯粘滿了灰塵,再重回室內場著用,未有特別清潔的情況下,竟然能保持良好的抓地力,讓小編感到驚喜。




總結

Flow 的應用確實是令最近的 Curry 系列變化減小,而且差不多把 Flow 和 Curry 畫上等號,但是只要你是著重跑動及以靈活打法為主,抓地力和穩定性是你選擇球鞋的主要考慮因素,一定會愛上 Flow 系列的球鞋,相信 Curry 到了 11代還是會用上 Flow,希望 UA 可以在未能在 Flow 的密度或厚度上作出改變,做出配合不同球員風格的中底。


#TalkSole #Sole師傅 #鞋評 #uabasketball #underarmourhk #underarmour #stephencurry #curry #gsw #currybrand #curry10 #curryflow10 #theonlywayisthrough 

2022年12月30日 星期五

【Sole師傅鞋評】PUMA MB.01 & MB.01 LOW


🔽前言🔽

貴為Ball家族天賦最高的三弟LaMelo Ball,簽入Puma短短的日子就擁有自己的簽名球鞋實在令一眾球迷興奮。取名MB.01的這雙球鞋以LaMelo Ball的紋身、個人信念的細節,再注入到「Not From Here」的主軸而雕琢,筆者手上這款是Galaxy星空配色的版本,相信也是比較多朋友能入手的一個配色;而另一雙測試的MB.01 Low則是剛推出不久的黑白熊貓配色。

近年推出的實戰簽名鞋也良久未有如此受到追捧,這雙MB.01的魅力又何在呢?


🔽緩震與舒適度🔽

MB.01Low版本搭載經氮氣加持的全掌NITRO FOAM為主要中底配置,後踭更不吝嗇加入正方形Pebax物料來增強著地緩震的衝擊。作為PUMA中底緩震技術之一的台柱——NITRO FOAM,特色是偏向於著地吸震而非跳躍爆發,所以對於LaMelo Ball的全面打法來說會比較有利。而在於用家角度的我們來說,在初次著用時,已經可以即時感受物料的軟熟。在進行長時間的比賽,軟韌的泡棉也有助減少膝蓋或關節的負荷。唯獨中底偏厚且離地頗高,令球鞋的支撐性成為入手考慮的因素之一。

 

這次「Galaxy」星空配色的MB.01所採用的鞋面材質和過往推出的版本如:首發的鮮紅、聯乘Rick & Morty的配色等有點不同,Galaxy配色前面以防撕裂面料配合熱溶塗層圍繞toe box範圍作補強;後部分則延用TPU於策略性位置配上大面積單網布所製成,整雙鞋有厚實的鞋舌和填充物緊緊包裹足踝位置,無論是中筒的MB.01或低筒有不俗的舒適貼合感,不過也換來相對較侷促的著用感。

要留意的是MB.01鞋頭的TPU補強位置沒太大彈性,而且設計較為扁平,尺碼方面建議選擇True to size甚至大半碼,以免著用時腳趾頭不斷受壓而不適。

 


🔽支撐保護🔽

追求舒適緩震以及全能表現的MB.01不論在中筒或低筒版本都有著近乎一模一樣的支撐保護設定。首先比較的是兩者的鞋領高度,當中分別僅在於MB.01 LOW有針對足踝自由度的切口設計,能更敏捷地作出反應;而屬中筒的MB.01,卻以換上厚實的填充物來包裹腳腕位置,加強保護鎖定。


首兩個鞋孔巧妙加入相連著中底的綁帶系統,在拉緊鞋帶後能將鞋面緊貼腳面前端。不過因富厚的鞋舌,使鞋帶並不容易完全扯實,所以無論MB.01和低筒的鎖定感只於前端及鞋領孔感受得到,主要腳背位置的鎖定就較為一般。


依附著NITRO FOAM外側的「XXX」穩定膠片除了致敬他曾經是最年輕三雙的球員之外,也是特別為防止跳躍著地後形變而加入,幫助衝搶、轉向切入等動作,也彌補球鞋因離地的不足,同時保持後踭的穩定度。另外,兩雙MB.01的外側有外底與中底的上翻設計,而且有夾底部的長方形抗扭片,足夠應付一般支撐需要,外側的側向支撐亦非常顯著。



如果硬要挑剔的話,MB.01外部「XXX」穩定片並未有延伸到鞋身內側,使著地較易向內傾側。外側的刺繡也只是美學設計,未能加強球鞋後邊的支撐,特別在低筒版本的感覺會更明顯;而整體的鞋身物料也較柔軟,如果阿基里斯腱的填充物有針對性的加厚,可以使MB.01 Low在跑動時更為跟腳與穩定。

 

另外,外底圓滑的設計與Kyrie系列有丁點相似,設計有助在球場上搖擺、左右轉向等動作,不過如果你追求一對四平八穩的實戰籃球鞋,或許MB.01並不是你杯茶呢!

 

🔽抓地力🔽

另一個與以往推出的MB.01不同的是筆者測試的中筒與低筒版本都更換成普通橡膠外底,理論上在室內與室外場都會有更加平均的抓地表現。不過於最初的室內木板場地測試時,已發覺外底材質容易黏上灰塵,需要經常拭擦才不會影響抓地性。

 

MB.01與低筒級所採用的紋路一樣,前掌是螺旋細紋配合後跟以菱形排列的複合紋路組成,紋路的間距相對較窄較淺,比較容易夾到粗糙水泥場地的沙石,而影響表現。在室內外替換的實戰當中,換上普通橡膠的MB.01在室內木板地的整體表現尚算抓地;而油上抗水顏料的室外場地表現就較平庸,相對粗糙的水泥地後反而有更好的抓地表現。

 

不過同樣地MB.01Low在室內外場上都較容易受灰塵影響,而且外底材質較軟,於室外場著用損耗也比較大。


🔽總結🔽

作為PumaLaMelo Ball推出的第一雙簽名鞋款橡說,實戰表現都達到中高水平,支撐與緩震都適合控制球賽節奏的控球後衛、不停走動的射手們。如果還能夠入手中筒MB.01,它的全能表現而且緊貼的包覆會較低筒版來的穩定。

 

要挑剔的可能是這雙實戰鞋集合PUMA眾多的科技與巧妙設計的加持,但每項的相性仍有待協調。再談到MB.01的抓地表現確實依賴場地狀況,也需要不斷拭擦,橡膠材質的替換也令耐磨度列入考慮購入的因素。

 

不過這是LaMelo Ball的第一雙簽名球鞋,單單是這個原因,這雙鞋在不同地區也根本上是秒殺的情況,而且二手價格又持續高企,確實是能看出大家的滿心期待。

 

瘋傳的中學mixtape、初中轟入超越常人的94分,甚至乎是以1819歲之齡參與澳洲聯賽,加上本身來自Ball家族已經令LaMelo Ball這個人物極具的話題性。由曾經家族創立的Big Baller BrandBBB)所誕生的ZO2Melo Ball 1轉投到較傳統運動品牌PUMA旗下,LaMelo Ball的表現一直亮眼。最值得一題的是在Ball家族的節目當中,爸爸LaVar Ball曾經表達過非常不希望兒子擁有紋身的,而當二哥Gelo瞞着家人紋身之後,三弟也開始把信念與口號紋在身上,而MB.01的設計更與其紋身相呼應:SKY IS THE LIMIT紋身卻換上Galaxy星空配色,甚至乎直指自己NOT FROM HERE去表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客人在左腳的太空人與火箭紋身亦恰巧與球鞋的火花刺繡對應,形成滿有詩意的畫面。球鞋與球星的第一對鞋永遠充滿着心思,不妨又細心留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