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Curry 簽名球鞋推出初期,慣常在季後賽期間推出新一代球鞋,讓 Curry 可以在萬眾矚目的情況下,穿上最新的個人戰靴,達到最高的宣傳效果。最難忘的就是當年白金色的Curry 4,而 Jordan 從前也有這個做法,例如當年last shoot 的 14 代。但是 Curry 在去年没有在季後賽穿上第10 代,反而是穿上早期的款式或是 flotro。最後經歷一個暑假的等待,終於在新賽季穿上新的第10代簽名鞋亮相。
外觀
由於是個人的第十代簽名鞋,意義重大,Curry Flow 10 的配色會致敬過去推出過的配色,例如小編測試的首發配色,便是 Curry 2 推出過的 “iron sharpens iron”,黑色為主色加上橙黃的配色,亦有點 “We Believe” 年代勇士球衣的味道。稍後亦已推出了 “Sour Patch Kid”, “More Magic””,Northen Light” 等等致敬的配色。Curry Flow 10 一如過往Flow 系列,中底便是全白色的 Flow,鞋身一個大大的 ”X”外,鞋帶中間亦有一個 ”X” 鞋帶扣,代表著是第十代的簽名鞋。腳跟外側的 Curry 標誌不是印上去,而是一個立體的標誌。
舒適度
當 Under Armour 研發出 Flow 這種物料後,全面應用在 Curry 的個人系列上,由 Curry Flow 8 開始,到 Flotro 系列,而最近 Embiid 腳上的 Embiid 1 代也有應用上 Flow 中底。其極出色的抓地力及有一定的舒適度,一直以來也是很受歡迎。Curry Flow 10 如同繼承前作的總冠軍基因一樣,基本配置是一樣的,全掌 Flow 泡棉中底,雙腳在任何情況下也能踏在 Flow 上;而鞋身用上 UA WRAP 編織物料,輕盈及有彈性,就像襪子一樣舒適地包著雙腳。在經歷一段時間只穿 10 代來打球的日子後,發現其中底緩震力是比 9 代有增強,但是始終中底的緩震不是 Curry 系列的重心,平常以跑動和跳射為主的打法, Flow 的舒適度和緩衝是足夠的,但有時在較多衝擊籃下或爭搶籃板的賽事後,已開始老化的膝蓋會有酸痛的感覺。
保護性
Curry Flow 10 沿用自從5 代開始的低筒設計,前掌的鞋形和 9 代差不多,較圓和闊,小編覺得前掌位置稍稍多了點空位,但最前的鞋帶孔位置,未能調節前掌的包覆,影響包覆性。10代在中底的 Flow 作出改變,在足弓位置向上延伸,增加橫向的支撐性,在腳跟位置外側亦加上了較硬的 TPU 加強支撐。中底加入了很長的抗扭板,由後掌到前掌也有覆蓋。另外 UA WRAP 有著輕簿的特性,同時亦能提供良好的支撐,令整體球鞋支撐性強而又不影響靈活性。值得一提,前掌的Outrriger,及在後跟位置由鞋底包到腳踭的,也只是由 Flow 物料而成,即是說除了提供舒適的腳感之外,亦有足夠強度來穩定球鞋,相信這就是 Curry 系列堅持使用全 Flow 中底的原因。
耐用度
抓地力是 Flow 最強的項目,試過在穿著 9 代時,因抓地力太強,球鞋話停就停,反而因此扭到足踝。可能因此在 10 代調節了鞋底的紋路,令其提供良好抓地力之餘,也有一定的緩衝來保護雙腳。保持了一段時間只在室內場著用,抓地力亦維持在很高的水平,但是在數次著用後便出現明顯的磨蝕,小編亦因此移師到室外去繼續測試球鞋的耐用性。
令人意外,在室外場地的抓地力表現比室內的差,可能是室外地面較多灰塵和雜質,令 Flow 不能直接接觸地面,影響其抓地表現,但是磨蝕程度沒有傳聞中的誇張,著用數次後沒有看到有大幅度的磨損。在室外著用後,白色的 Flow 中底明顯粘滿了灰塵,再重回室內場著用,未有特別清潔的情況下,竟然能保持良好的抓地力,讓小編感到驚喜。
Flow 的應用確實是令最近的 Curry 系列變化減小,而且差不多把 Flow 和 Curry 畫上等號,但是只要你是著重跑動及以靈活打法為主,抓地力和穩定性是你選擇球鞋的主要考慮因素,一定會愛上 Flow 系列的球鞋,相信 Curry 到了 11代還是會用上 Flow,希望 UA 可以在未能在 Flow 的密度或厚度上作出改變,做出配合不同球員風格的中底。
#TalkSole #Sole師傅 #鞋評 #uabasketball #underarmourhk #underarmour #stephencurry #curry #gsw #currybrand #curry10 #curryflow10 #theonlywayisthrou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