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2025年1月28日 星期二

【Sole師傅鞋評】SAUCONY TRIUMPH 22

 

 🔽前言🔽

擁有超過125年歷史的美國品牌Saucony,被譽為「跑鞋界的勞斯萊斯」,以高級、舒適、寬敞著稱。其Endorphin系列競速跑鞋在香港引入初期即大受歡迎。而本文評測的Triumph則是品牌定位為超級緩震型日常訓練鞋(Max Cushioned Trainer),相較上一代有顯著升級。


🔽緩震與舒適度🔽

Saucony Triumph 22採用無縫工程網布鞋面,搭配360°包覆雙足的豐厚鞋舌與鞋領設計,而且MirrorFIT 鞋墊厚度達0.8mm,提供即時的舒適包覆感,也無需特別開鞋。鞋款穩定性受惠於足弓與後踭加寬18%和5%的設計,同時鞋孔設計亦能增強跑動時的雙足鎖定。


Saucony Triumph 22採用競賽級別的PWRRUN PB泡棉,是款混合PEBA的物料,是其一大賣點。測試後PWRRUN PB不像其他品牌競賽級泡棉回彈,踩感主要是吸震後的輕微回彈,泡棉密度有調整,應該是平衡緩震和耐用性。


若期待「踩屎感」和「回彈推動」,此鞋可能未如你心水。Triumph 22吸震並分散足部壓力,著地反應算快,提速直接,適合多種訓練場景。配速5:30-8:30/km的Daily Mileage、Zone 2與Tempo訓練均能應付,但在更快配速和運動場地訓練時,Triumph 22的滾動性與推力不足,建議在路跑著用,緩震和穩定性都較卓越,厚底也能抵銷硬地對關節的衝擊。

Triumph 22 測試場地為青山公路,複合路面和上落斜坡是眾多跑友的訓練場。穿著Saucony Triumph 22以7:00-7:30/km的配速從三聖跑至荃灣,雖然鞋款不輕,但腳感非常穩定。寬闊外底和豐厚中底PWRRUN PB,有種類近踩著學校的綠色緩震墊的感覺,配合兩側延伸的中底牆和後跟Heel Cup協助穩定跑過突起的磚頭與坑渠蓋。鞋面偏厚網布雖然可提升舒適度,但在濕熱的香港環境下不算通爽,建議長跑時搭配薄襪。


🔽支撐保護🔽

Saucony Triumph 22採用無縫工程網布鞋面,搭配360°包覆雙足的豐厚鞋舌與鞋領設計,而且MirrorFIT 鞋墊厚度達0.8mm,提供即時的舒適包覆感,也無需特別開鞋。鞋款穩定性受惠於足弓與後踭加寬18%和5%的設計,同時鞋孔設計亦能增強跑動時的雙足鎖定。



🔽抓地及耐用度🔽

Saucony採用XT-900抓地防滑大底,紋路以分離式人形紋組合,在乾濕運動場地表現稱職,路跑抓地力更佳。而且鞋底橡膠覆蓋超過8成鞋底,耐磨程度高,作為主力日訓鞋可撐過大半年。以筆者約150公里混合地型跑步後磨損不多,預計會是2025年主力Easy Run / Zone 2的選擇。


🔽總結🔽

近年,HOKA、ON等品牌在香港逐漸普及,Saucony也不例外,門市和選物店均有販售。

而Saucony Triumph 22作為Max Cushion Trainer,其穩定性和改良的PWRRUN PB中底都帶來與他牌不同的腳感。雖然品牌重點是採用PWRRUN PB,不過測試後卻認為這雙鞋能提供相對穩定舒適的體驗,恢復跑等體驗會較他牌來得舒適。如果下一代能夠針對透氣與重量兩方面,相信Saucony Triumph系列會再受跑友的愛戴。

2025年1月27日 星期一

【Sole師傅鞋評】 Curry 12



🔽前言🔽

在去年的奧運會,Stephen Curry 在決賽最後時刻,當法國隊步步進逼,把比分拉近時,全靠 Curry 投進各種高難度三分,成功替美國隊奪得男子籃球的金牌,為自己的籃球生涯再添一項錦標。而整個賽事,Curry 也是穿著全新的 Curry 12 作賽,美國隊的紅白籃配色當然是經典,但是小編覺得這次測試的盤古配色,更為特別。



🔽外觀🔽

Curry Brand 特意在中國行期間,以盤古開天闢地的中國神話為靈感,推出了Curry 12、Curry 1 Flotro、Curry 4 FloTro 及 Curry 6 Flotro。配合中國神話並比喻 Curry 開創 3 分球主導比賽的新時代,整個系列用上紫色的為主調,小編認為Curry 12 是細節較多的一雙。在 Flow 中底的外側 TPU 和後跟的 TPU 上,用上藍紫色像是天空和山脈的圖畫,象徵著天地渾沌初開的畫面,而在鞋墊及鞋的襯紙上也有閃電加斧頭而成的 logo。



除此以外,鞋上佈滿了 Curry 的個人元素 ,鞋底開了兩個圓形洞,後跟的開洞可以看到內層不同密度的 Flow,而中間看到的是藏在中底內的穩定片,有其太太及兒女的名字包圍著一個 Curry 的簽名。而鞋舌上,標誌下刻意突出一小塊布料,印有 Curry 及太太共同擁有的紋身 > <,可蓋在鞋帶上,令圖案無時無刻也能露出來。包圍著鞋舌位置,有在 Curry 11 也曾出現的 「Created for the greatest shooer ever」,Wardell Stephen Curry 12th Edition 。





🔽舒適度🔽

中底沿用 Curry 11 的雙重密度 Flow,在外圍是舊有的 Flow,包著彈性較大的 Flow。在接近雙腳的位置用上彈性較大的 Flow,除了能有更好的腳感外,亦能提供更佳的緩震。而外圍的 Flow 外底,能保持球鞋原有的反應性及場地感。小編穿過多雙 Flow 中底的球鞋,Curry 11 及 12 的雙密度設計,在不用 break-in 的情況下便能提供良好的彈性。相比下,Curry 12 的後跟較11 圓潤,踩上的感覺 Flow 較厚,舒適度相對地有所提升。雙密度中底是 Curry Flotro 或是其他 Flow 中底球鞋未能相比的,相信UA這個皇牌技術,暫時只會在 Curry 正代上應用。



Curry 12 没有用上 11 的 UA IntelliKnit,換上透氣網眼布代替,網眼布上較薄的位置形成像波浪紋的排列,除了增加球鞋辨識度外,更可令球鞋更加透氣。Curry 11 在鞋頭用上不同物料拼接,Curry 12 只是用上網布加內側一塊麂皮加固,而極薄的鞋舌只在部分位置加上填充物料,令上腳感覺更柔軟更舒適。Flow 中底形成圓圓的後跟,加上前掌的上翻,令雙腳在跑動時感覺十分順滑,十分適合現今世代快上快落的球風。在 Flow 時代的 Curry 系列,也是可以即買即上埸的球鞋,而且鞋形也適合大部分腳形的人穿著,基本上選擇原本的尺碼便可。




🔽保護性🔽

在 Curry 11 開始,設計師為了加強球鞋保護性,已增加了不少細節在球鞋上,例如更多的 TPU 應用,不同材質的鞋身等等,而 Curry 12 也有延續這個設計方向。在中底外側加了一大片 3D 模塑而成的 TPU,由後跟延伸至差不多前掌位置,後跟也有一個弧形 TPU,而中底內繼續用上一片穩定片加前掌打橫三條穩定條的配置。這個配置的好處是,可增加前掌穩定性之餘,跑動時亦不需要用額外的力量去屈曲穩定片。





鞋面的透氣網眼布没有上一代的拼接物料般厚實,但鞋頭在內側加了一塊麂皮,保護雙腳大拇趾的位置。而在外側有 Flow 中底向上延伸的小三角,配合一塊加厚的布料,令橫向的支撐力大大增加。前掌的中底在外側處有上窄下闊的設計,造成前掌大底十分寬闊,加上貼地的設計,令 Curry 12 有很好的穩定性。總的來說,Curry 12 由後跟,中底,外側多處配有 TPU 及穩定片,配合 Curry 系列一向高水準的包覆性,在穿著時感到十分安心,不論支撐性及穩定性也在很高的水平。





🔽耐用性🔽

Curry 12 繼續用上Flow中底,在 Curry 8 以來,這個 UA 皇牌技術基本上與 Curry 畫上了等號。在鞋底紋路和物料也沒有改變的情況下,Curry 12有著和上一代一樣的抓地表現,在室內場的抓地力,是沒有其他球鞋可以媲美。還記得在第一次穿上 Curry 8 上場時,有出現過球鞋緊咬在地,但個人衝力太猛而扭到腳踝或跌到的情況,在多年調整下,現在的抓地力較容易駕馭,急停時有輕微緩衝。而且小編習慣把新的 Flow 先在室外踩一踩,然後再清潔一下灰塵才在室內著用,可以稍為減低 Flow 的抓地力來讓雙腳更容易適應。


Flow 中底的優缺點明顯,優點是在室內埸有頂級的抓地力,但是在較多灰塵的埸地及室外埸,其抓地力會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要接受它是十分不耐磨,因為它是為室內埸而設的球鞋,即使在室內埸著用,Flow 也會有很明顯的磨蝕。



🔽總結🔽

Curry 系列在近年被 Flow 技術局限了球鞋的變化,經過8910代後,好不容易才能在 Curry 11 及這雙 Curry 12 帶來新技術,用上新的雙密度中底,為大家帶來更佳的舒適感。小編每年也有期待 Curry 能帶來更耐用的中底,但仔細想一想,這就是 Curry 系列的特色和定位,而且 Flow 的中底技術的確是好評不絕,那為什麼要為改變而改變呢?


#TalkSole #Curry #StephenCurry  #currybrand #curry12 #PerformanceReview #SneakerReview #鞋評

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Sole師傅鞋評】ASICS GEL-NIMBUS 26

 🔽前言🔽

Asics Gel-Nimbus 一直都是Asics跑鞋的旗艦日常訓練系列,隨着厚底跑鞋潮流蔓延,Gel-Nimbus 亦從第25代開始大改版,延續期厚底穩定的優點,進行小版本升級,亦是鞋評主角Gel-Nimbus 26。


🔽緩震與舒適度🔽

Gel-Nimbus 26標榜踏雲般舒適,是有賴足下輕巧的緩震組合 —— FF BLAST+ ECO(含約 20% 生物成分)與內藏後踭的PureGEL。GEL技術從1986年推出一直沿用至今,而近年升級的PureGEL不但可以內藏於鞋身,亦較元祖GEL柔軟65%,進一步減低每步衝擊。

定位為Max Cushioning的日訓鞋(Daily Trainer),筆者主要著Gel-Nimbus 26作為LSD後的恢復跑和8-10公里輕鬆跑,當中亦能感到鞋款緩震的著力點在於鞋的中後部分。

在較慢7-7:30/km配速下,使用前或中足著地的跑者依然感受到舒適的回彈,沒有上代相比的深沉腳感,而且中底潰縮回饋的反應較快。若你是後掌著地的Heel-striker,後掌40mm豐厚的中底組合和OrthoLite X-55鞋墊能很好地吸收每次的震盪,訓練過程以至完結亦不會對雙腳有明顯負擔。至於能否「一鞋通用」── 筆者有提速至4’30”與平常Tempo的5’20”左右配速測試。在運動場PU地下,本來地面也有吸震特性,兩者的緩震特質相衝突,加上鞋身偏重,提速比較吃力;混凝土/柏油路上路跑的情況會較好,著地過渡流暢,但推感依然不大。


🔽支撐保護🔽

Gel-Nimbus 26採用工程針織鞋面,具彈性之餘亦較之前柔軟,而第2、3個鞋帶孔的經重新設計,加上鞋舌與鞋床相連和外底提高至鞋面部分,無論在動或靜態,Gel-Nimbus 26的包覆都屬中上水平。



鞋楦沒明顯變化,但今代前掌位置(腳趾、蹠骨)都較平均鞋款稍稍寬闊,筆者建議按正常尺碼選購就可以。


上代的透氣問題,在Gel-Nimbus 26亦得到改善。鞋身面料的小更新,加上鞋面、鞋舌等位置策略性密集排佈著排氣孔,透氣性有進步,夏日輕鬆跑8-10公里剛好,若是更長距離的話,目前天氣來說仍會有點悶熱。

🔽抓地及耐用度🔽

Gel-Nimbus 26搭載全新「HYBRID ASICS GRIP」外底,把ASICSGRIP和ASICS AHAR外底橡膠二合為一。前掌藍色的ASICSGRIP,能提供高抓地力;而後掌黑色AHAR+是相對平常的Asics橡膠更耐磨的複合材質,所以放於後掌較易耗損的位置。

鞋底紋路與上代比較迎來大更新,而且在中足外側的區域連起,有稍微提升穩定的作用。筆者的使用情況多為路跑,路跑:運動場訓練比例為8比2,路跑超過80公里。不得不讚揚ASICSGRIP的路跑表現,前陣子香港陣雨較多,跑過水坑或未完全瀝乾的路面,抓地力依然保持高水準。


對於筆者中足著地的耐用表現,可以看到藍色橡膠的磨損程度較高,後踭AHAR+相對使用得沒太多,僅輕微磨損,部分鞋底細紋仍清晰可見。


🔽總結🔽

定位為日常訓練的Asics旗艦跑鞋 ── Gel-Nimbus 26,是一貫的高水平跑鞋指標,穩定、緩震,甚至於由HK$1,290減價至900的平民價錢,可以說是超入門之選。


不過對比近期熱門的同門師弟Novablast 4,在價格相近的前提下,Gel-Nimbus比較偏向踏實沉穩的訓練;而Novablast跑起來會比較彈而有趣的足感。兩者定位有重複,但又未至於重疊,跑者們按自己需要選擇,千萬別單純因價格等因素入手未必合適的鞋款。

對於筆者以這雙鞋所設定約5:45 - 8:00/km的訓練配速帶,Gel-Nimbus 26都能完全應付,寬闊外底與ASICSGRIP所給予的穩定,無疑令整個跑步體驗都在輕鬆的情況下完成。



2024年10月29日 星期二

【Sole師傅鞋評】 Li-Ning JB 2

Li-Ning JB 1 在 Jimmy Butler 整季的良好表現,加上網絡上的良好評價,令其成為去年最炙手可熱的球鞋之一。而Li-Ning 亦順理成章推出 JB 2,雖然在傷病影響下,加上球隊成績不及去季,令JB 2的聲勢不及第1代,但是在最近 Jimmy Butler 再度訪港,令JB 2在香港又再次掀起浪潮。





外觀

JB 2 的外觀設計相比第1代簡約,没有那個辨識度十足的金屬支撐片,改上一般的 TPU 物料,在鞋帶孔及前掌外側的TPU上,用上多個三角形,和JB的個人標誌互相呼應,而Li-Ning品牌的標誌由中間移向靠後位置,鞋舌和後跟同樣有Jimmy Butler 的個人標誌。相比在設計細節上,JB 2 更多在配色上說故事,推出大量以 Butler 身邊事物為靈感的配色,例如網球,咖啡等等。小編手上的是 ”Vice Night” 配色,以熱火隊近年 City 系列球衣配色為靈感,而且用上鴛鴦配色,在場上十分搶眼。






舒適度

䨻是一種通過超臨界顆粒發泡處理的泡棉,是Li-Ning 最佳的緩震物料,較一般泡棉輕及彈,JB 2 没有沿用全掌䨻的鞋墊,改用全新設計的碳核芯系統,和一般球鞋處理穩定片的方法不同,不是把碳板置於緩震材質之下,是把碳版融入在䨻中底當中。從鞋底的開洞所見,碳板所處於差不多的位置,相比JB 1 把碳板放在䨻的鞋墊下,能更直接感受到碳板的存在,令前掌上蹺更明顯,雙腳經常有如箭在弦的感覺,但是靜止狀態下,上蹺太強令重心後移,令小編有點向後傾的感覺。不過在實戰中,沒有向後傾的感覺,碳板加持下,向前推進時更順暢,令JB 2 變得像跑鞋一般。





此感覺在小編用三脅勢時特別明顯,在腳尖用力一蹬時,䨻的能量回饋加上碳板的反動力,令小編的第一步更有力量和更快速。而整體的緩震很好,不論是起跳著地或是跑動時,也很容易感到䨻的緩震。鞋面沿用䨻絲科技,一片式䨻絲下有一層內襯布,鞋面易於屈曲,而且輕盈及透氣,不用 break-in 便已經足夠舒適,是一雙能一入手便能穿上埸實戰的球鞋。鞋舌的面積很大,穿上時雖然會貼著脛骨位置,但是鞋舌是十分簿,不會有頂著腳的感覺。編織鞋面加上鞋舌上有多個透氣孔,在靜止休息時,雙腳甚至會感到有風滲入。









保護性

䨻絲耐彎曲及抗撕裂,令球鞋能保持輕量化外,亦有足夠強度,而在連接鞋帶孔的位置和腳尖位置加上內襯加強保護,令鞋面雖然輕薄,但沒有令保護性減弱。在鞋外側和後跟也有獨立的 TPU,外側TPU 的前端有爪牙形狀,突顯出 Butler 尖銳的個性外,亦能提供外側的支撐性。而外側的 TPU 也向外突出形成一個 outrigger,增加前掌穩定性及提供良好的防側翻。碳核芯中底除了為雙腳提供更好的動能外,亦為球鞋帶來穩定效果,增加抗扭力。











鞋領位置的的填充物,不是很飽滿,但凹陷位置和腳踭配合,令後跟能鎖定在球鞋中,不會有甩踭的性況出現。鞋舌用上半內靴設計,而在鞋帶位置有內襯連接中底位置,可以更有效調節鞋身的包覆,不過鞋頭較闊而鞋帶未能調節前掌位置,令腳趾有空間稍多。整總來說 JB2 的包覆也是不錯,而且足踝的鎖定良好,加上有很好的支撐性,是一雙有足夠保護性的球鞋。








耐用度

相信有穿過 JB 1 的朋友也對其抓地力留下深刻的印象,JB 1 的外底用上 HC LOC 科技的橡膠,沒有帶來傳統球鞋急停時的聲響,但是能帶來想停就停的抓地力。HC LOC 科技雖然能帶來極佳的抓地表現,但是其耐用性欠佳,只是打室內場也很容易出現明顯磨蝕,因此 JB 2 帶來了一些改變。JB 2 後掌沿用 HC LOC,而前掌改用了 GCU 地面控制系統,同樣有極佳的抓地力,但是更加耐磨而且有抗濕滑性。實測後感覺 GCU 的抓地力果然和 HC LOC 一樣強勁,而且同樣寧靜,耐磨性也有明顯的改善,JB 1 在室內埸穿一次便會有明顯的磨蝕,而 JB 2 的外底沒有出現相關性況,其至在室外埸穿著也沒有很明顯磨蝕,也有同樣出色的抓地。但是外底的三角形紋絡很淺,相信即使是較耐磨的 GCU 系統外底,也會較快磨平外底的紋絡。





總結

同樣有配備碳板,同樣的全掌䨻,但是所放置的位置不同,便令 JB 2 帶來和 JB 1 不同的體驗,JB 2 更能感受到碳板帶來的動能,令其變得像跑鞋一般,不停推著你前進。而改善了外底的耐用性,也令球鞋穿著的機會更多,不會只是室內場才穿著。整體來說,JB 2 有良好的緩震也有足夠的保護,對跑動較多的球員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