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健康的ZION的確具有統治性,至於其Signature鞋款則沒太多人提起。分享一下之前穿著ZION實戰的經驗,若穿上正常碼數的話,ZION 2與ZION 3都算偏窄,而後者的鞋頭部分於多次實戰後更令尾趾後方表皮輕微磨損,所以早早就被打入冷宮。
不過這次看到ZION 4的配置後,決定給這個系列多一次機會,看看是否能夠成功翻身!就正如ZION系列中常見的一句座右銘 - NBLYYDY,“Nobody’s built like you, you designed yourself”。

🔽緩震與舒適度🔽
那麼到底ZION 4是什麼樣的魔力 (配置),令到成為小編這次測試的誘因呢?近兩代都是可拆式鞋墊,而升級的地方就不只目測上的分別,還有實戰上的差異。
🔽緩震與舒適度🔽
那麼到底ZION 4是什麼樣的魔力 (配置),令到成為小編這次測試的誘因呢?近兩代都是可拆式鞋墊,而升級的地方就不只目測上的分別,還有實戰上的差異。
再來ZION 3,鞋墊是全掌FORUMLA 23 + 前掌橢圓形的ZOOM AIR,中足還添加了一塊穩定片。重心低、防外翻設計明顯、前掌回彈澎湃、後跟阿基里斯腱有額外兩顆填充物緩衝,較可惜的是中足至後跟反饋一般且偏薄、一體化鞋身過於修長、腳背設置非常低且鞋頭偏窄,必須拿下大半碼。
到了ZION 4,要緩震的有全掌CUSHLON 3.0鞋墊,要回彈的則有全掌ZOOM STORBEL置於鞋墊下,而且雙重緩震都是以全掌形式呈現,因此無論是衝搶籃板球時後跟著地還是前掌探步起動過人,每一個落腳點也能被全面照顧得到。
另一讓人刮目相看的前掌變闊了,即使整塊鞋舌也變厚了,正常碼數下也不會夾腳,腳趾也有足夠空間活動,令整體穿著感都大幅提升。
🔽穩定性🔽
即便是低筒設計,其重心也不會因上述提及的雙重緩震過高而出現著地時不穩定。
反而於ZION 2及ZION 3上近阿基里斯腱的額外兩顆填充物,用意把後跟的空位再縮少。可是這次在ZION 4上沒有特別加厚,加上鞋筒較低,在新鞋磨合期間有些微甩踭的情況出現,而礙於新鞋磨合,並沒有將所有鞋帶孔鎖得很緊。直到四至五個回合的全場鬥球,把鞋面穿軟後再重新調整所有鞋帶孔,之後後跟鎖定的貼腳感才慢慢找回來。
ZION 3及ZION 4的外側都有個窗口設計,可以看到鞋墊的顏色外,也就是腳踏的位置都是比較低的,離地不會太高。

🔽抓地及耐用度🔽
ZION 3的鞋底紋絡主要分了兩種,前掌是傳統人字紋,特別針對起動加速或是緊急煞停都有幫助,而後方的橫紋就針對轉向動作。打室內場還是可以,不過轉戰街場後,就特別容易吸灰塵,抓地力也緩緩下降。建議每次打完街場後都沖洗鞋底一次,以維持正常抓地發揮。
🔽抓地及耐用度🔽
ZION 3的鞋底紋絡主要分了兩種,前掌是傳統人字紋,特別針對起動加速或是緊急煞停都有幫助,而後方的橫紋就針對轉向動作。打室內場還是可以,不過轉戰街場後,就特別容易吸灰塵,抓地力也緩緩下降。建議每次打完街場後都沖洗鞋底一次,以維持正常抓地發揮。
ZION 4的鞋底紋絡沒有劃分區域,全掌都以地圖般的等高線紋路,驟眼看還以為是KOBE 9的鞋底呢!同樣打過街場,黏灰塵程度還好,且不太影響抓地力,轉向也相當靈巧。當然汲取了上一代的經驗,這次當然打完一次街場後就立刻進行鞋底清潔吧!
🔽總結🔽
雖然ZION於場上的時間不太穩定,然而其簽名鞋款卻日趨成熟。以HK$1099的售價搭載全掌的雙重緩震及鞋面的舒適性,性價比的確令人眼前一亮!
假如ZION 5能維持這樣的緩震配置,再加強調整後跟的鎖定,相信如鞋頭上刻上的SHOCK THE WORLD一樣,要擠上年度好鞋的前十也不太難。
#TalkSole #Sole師傅 #鞋評 #reivew #Jumpman #JordanBrand #ZionWilliamson #Zion4